第643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河西村肖家吹打班、午方村北庄大鼓会(第3页)

 

 传承现状: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保护
 

 面对传承断层问题,北庄大鼓会通过“师徒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新一代乐手。例如,大鼓会现任会长刘玉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鼓法,现已收徒20余人,其中最小的学员仅8岁。同时,大鼓会与河北大学音乐系合作,完成《争春》《赶子》等曲目的工尺谱转译与音频采集,建立数字音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三、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声音博物馆”
 

 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与午方村北庄大鼓会的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社会记忆与文化功能:
 

 历史层积:吹打班与大鼓会的曲目中保留着明清时期“鼓吹乐”的遗存,如《大清河》的旋律与容城易水河传说相关,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声音证据。
 

 族群认同:两者均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其演奏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艺术创新:吹打班通过融合现代流行歌曲,大鼓会通过数字化保护,展现了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结语
 

 河西村肖家吹打班与午方村北庄大鼓会,如同两枚活态的文化密码,既镌刻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映射着雄安新区的时代变迁。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它们的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唢呐的激昂与大鼓的雄浑再次回荡在容城的天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