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654章 保定市蠡县非遗-李恕谷传说、吾儿头事吹歌、三调弦娃娃腔(第3页)
四、娃娃腔:童真童趣与地方戏剧的结晶
历史渊源与剧种特点
娃娃腔是流行于蠡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性剧种,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娃娃腔以板胡、二胡、横笛等乐器伴奏,唱腔高亢响亮、欢快活泼,每句都有一个娃娃音(滑音),因此得名。与其他剧种多表现悲壮剧情不同,娃娃腔多表现喜庆场面,如祈盼风调雨顺、庆祝丰收等。
形成演变与代表剧目
娃娃腔的形成与蠡县地区的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每年春天最后一个“九”过完,百姓们会举行春耕仪式,娃娃们穿着新衣服来到兴福寺载歌载舞,祈盼一年风调雨顺。久而久之,这些歌曲演变为娃娃腔,成为流行于三里五乡的剧种。其代表剧目如《二月里来刮春风》《十月里来秋风香》等,唱词朴素、情感真挚,深受群众喜爱。
当代保护与传承措施
近年来,蠡县通过认定县级非遗、举办非遗展演等方式,推动娃娃腔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一些老艺人开始整理传统剧目、编创新作,使娃娃腔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此外,娃娃腔还走进校园、社区,成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结语:非遗活化的蠡县路径
蠡县的四大非遗项目——李恕谷传说、吾儿头事吹歌、三调弦与娃娃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蠡县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当代社会,这些非遗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教育传承、创新发展等方式,实现了与现代生活的共生共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蠡县人民“匠心独运、守正创新”的精神写照。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蠡县正以非遗为笔,书写着文化自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