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豆腐丝制作、刘道亨与樊於期传说(第2页)

 

 刘道亨传说:清廉官吏的道德典范
 

 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
 

 刘道亨(1531年—1603年)字时济,别号仰罔,辛立庄镇东垡上村人。他自幼聪明过人,15岁中秀才,万历丙子年(1576年)中举人,丙戌年(1586年)中进士。曾任河南安阳县令、兵部给事中、吏科给事中等职,以清廉忠正、秉公断案着称。
 

 传说内容与道德内涵
 

 刘道亨传说主要围绕其任官期间的清廉事迹展开。初到安阳任职时,恰逢河北饥荒,大批流民到安阳就食。发赈官吏将粥涂在灾民额上以防重领,导致部分灾民甘愿饿死也不受辱。刘道亨到任后一改做法,改发印票领粥,赢得灾民赞誉。在任吏科给事中期间,他针对官吏贪婪残暴的现象,激忿上疏皇帝,揭露违法贪污情况,并坚持将残暴县官革职查办,而非调任偏僻地区。其传说体现了“稂莠不除,谁为嘉谷”的道德理念,成为当地清廉文化的象征。
 

 传承方式与社会影响
 

 刘道亨传说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成为教育后代廉洁自律的重要素材。2017年,该传说被列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推动了其保护与传承。如今,刘道亨的故事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激励着官员秉持公心、为民服务。
 

 樊於期传说:慷慨悲歌的燕赵精神
 

 历史背景与传说起源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得罪秦王避难于燕国,被太子丹安置于督亢地区的“樊馆”(今高碑店市方官镇)。荆轲刺秦时,樊於期为报恩,自愿献出人头助荆轲接近秦王。这一壮举成为“慷慨悲歌”燕赵文化的典型代表。
 

 传说内容与文化象征
 

 樊於期传说主要围绕其献头助荆轲刺秦的情节展开。传说中,樊於期深知献头意味着死亡,但为报太子丹之恩,仍毅然决然地选择牺牲。其“天下第一团”成为义和团运动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一,进一步丰富了传说的历史内涵。樊於期的故事体现了燕赵儿女忠义勇敢、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