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678章 保定市徐水区非遗-狮舞、大次良(西黑山村)南乐会(第2页)
传承现状:从田间到世界的文化使者
如今,徐水狮舞已形成"老带新"的传承体系。′s·a~n,s+a^n_y+q/.-c*o*m+北里村舞狮队现有成员60余人,其中最年轻的传承人王振华仅22岁。他们不仅保留传统技艺,还创新出"狮舞篮球狮舞街舞"等现代形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徐水狮舞队在开幕式上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遗的魅力。
为推动传承,徐水区建立舞狮传承基地,编写《徐水狮舞教程》,并在中小学开设兴趣班。每年春节,舞狮队都会走进社区表演,让这项古老技艺真正"活"在民间。
二、南乐会:工尺古韵中的千年回响
历史脉络:从宫廷雅乐到民间笙歌
大次良南乐会与西黑山村南乐会并称徐水双璧,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据传,这两支乐会最初为宫廷乐师所创,后流落民间。大次良南乐会现存工尺谱记载40余部明清古曲,其中《放驴》《小北门》等曲目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西黑山村南乐会则以"北乐"风格闻名,其乐器配置更显粗犷。两支乐会虽风格各异,但均保留着"丝竹合奏、吹打并举"的传统形式,被誉为"活着的音乐博物馆"。
艺术特征:工尺谱中的音乐密码
南乐会的核心是工尺谱,这种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记录音高的古老乐谱,至今仍在大次良村口耳相传。演奏时,乐师们手持唢呐、管、笙、笛等十余种乐器,以"合奏为主、独奏为辅"的形式演绎古曲。
其代表曲目《放驴》以河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唢呐的模拟声表现毛驴奔跑、嘶鸣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而《小北门》则以悠扬的笙管乐描绘古城风貌,被誉为"音乐版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