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第678章 保定市徐水区非遗-狮舞、大次良(西黑山村)南乐会(第3页)
传承创新:从古谱到课堂的活态传承
面对工尺谱传承危机,大次良南乐会采取"师徒制+学校教育"模式。现任会长李国强介绍,乐会现有成员30余人,其中最年长的82岁,最年轻的仅15岁。他们每周在村文化站排练,并走进徐水区中小学开设工尺谱课程。
三、非遗共生:刚柔并济的文化生态
徐水狮舞与南乐会的共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平衡"。狮舞的刚劲与南乐的柔美,武技的热烈与音乐的悠扬,共同构成徐水文化的独特气质。每年春节,狮舞队与南乐会常同台演出,形成"武舞相和"的盛景。
这种文化生态也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在北里村,孩子们从小学习舞狮,在梅花桩上锻炼勇气;在大次良村,青少年通过工尺谱学习音律,培养耐心。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
结语
从惊心动魄的狮舞到悠扬婉转的南乐,徐水区的非遗如同两条交织的河流,流淌着千年的文化血脉。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当舞狮者的脚步踏响梅花桩,当南乐师的笙管吹响古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徐水非遗正以独特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