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保定市清苑区非遗-制香、绣球龙灯、河西钹、(第2页)
二、清苑绣球龙灯:光影交织的龙舞传奇
历史脉络:从民间祭祀到艺术瑰宝
清苑绣球龙灯起源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发源于戎官营村,最初用于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零¢点?看·书. +首?发`清光绪年间,传承人王老印将藤皮骨架改为竹皮,减轻重量并提升耐用性;1982年,戎福有等人恢复停演多年的表演;2001年,崔东其研发电子灯光系统取代传统蜡烛,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9年,绣球龙灯入选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冀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之一。
艺术特色:灯与龙的视觉盛宴
绣球龙灯以红绿双龙配合鼓乐演绎“二龙出水”“跃龙门”等十余种套路。其龙身由12节(闰年13节)绣球状节段构成,每节内置电子光源,夜间表演时烛光朝上、永不熄灭,形成“龙体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独特效果。表演中,龙球引双龙翻滚,可组成汉字或数字阵型,如二十四节气图,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内涵。
现代传承中,戎云鹏设计可拆卸钢丝结构,使单条龙灯运输体积缩减70;2023年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展示二十四节气龙阵;2024年参加“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获观众热烈反响。其核心部件绣球骨架经扎制、糊裱、彩绘三道工序,直径38厘米的竹制球体象征农历月份与节气,成为农耕文明的活态符号。
传承创新: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
三、河西钹:鼓乐齐鸣的民间交响
历史渊源:从求雨仪式到艺术形式
河西钹又称清苑河西钹,是保定市稀有的一种民间敲打乐,流行于保南清苑一带,盛于清代。据传,其与僧、道文化渊源深厚,古时艺人曾演奏河西钹带领民众至保定西郊龙潭庙求雨。2007年,河西钹入选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成为研究民间信仰与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音乐特征:自由与秩序的完美平衡
河西钹由鼓、钗、板、小锣等5种乐器组成,阵容可多至几十人、少至5人。表演以“快速帽儿头”开场,逐步加速至“狮子滚绣球”等曲牌,节奏随动作变化,行走时慢敲、坐打时快速,形成“场面激烈壮观、舞姿优美流畅”的视听效果。其代表曲目如《犀牛望月》《玉珠连》等,通过乐器组合与节奏变换,展现民间音乐的即兴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