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保定市清苑区非遗-制香、绣球龙灯、河西钹、(第3页)

 

 传承现状:从口传心授到活态保护
 

 河西钹采用“师傅口传心授、徒弟领会发扬”的传承模式,现存省级传承人3名。2010年,曾锁生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大冉村表演队是清苑区最活跃的队伍,曾多次参与当地文化活动,通过“传习所”年培训学员超200人次。2024年,表演队在清苑区“非遗文化节”上演绎《河西闹殿》,吸引数千名观众,彰显民间音乐的群众基础。
 

 四、非遗共生:多元文化的活态传承
 

 清苑区的三项非遗项目,分别以嗅觉、视觉与听觉构建起立体的文化体验。制香技艺的“静”与绣球龙灯的“动”形成互补,河西钹的节奏则串联起两者,共同构成“一动一静一声”的文化生态。例如,在春节期间,制香作坊赶制养生香品,绣球龙灯队巡游表演,河西钹队伴奏助兴,形成“香飘龙舞乐悠扬”的盛景。
 

 这种共生关系也体现在传承方式上。制香技艺通过产业化实现社会传承,绣球龙灯依托校园培养新生力量,河西钹借助传习所巩固群众基础。三者共同构成清苑非遗的“铁三角”,为传统文化注入持续活力。
 

 结语
 

 从秦汉香道的袅袅青烟,到明代龙灯的璀璨光影,再到清代钹乐的激昂节奏,清苑区的非遗项目如三条文化长河,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奔涌向前。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背景下,清苑非遗以“活态保护+创新发展”的模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