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中更

第391章 联合讨逆(第3页)

 

杨林也想到高干、袁熙的性格差异,以及袁绍本人可能的反应,就拱手:“唯大司马之命是从。”

 

此前不提这个问题,还能模糊处理,他也好敷衍推责。

 

现在赵戬当面提出,若还执意先救袁熙,回去后袁绍不会给他好脸色看;就高干那种性格,返回河北后也会报复他。

 

不是高干性格多么恶劣,而是袁熙性格更柔和一些,更能承受委屈。

 

就这样,赵戬书写好帛书递给赵基,赵基拿出六面体印信,随意盖下大司马、并州牧、平阳侯三印。

 

杨林看到赵基的印信,颇感新奇。

 

拿了帛书字据仔细检查无误后收入袖囊,转而就问:“大司马,外臣听闻因逆术之事,太尉杨文先遭受牵连,下宛都之狱?”

 

“河北耳目这么快?你何时听说的?”

 

“就在许都,所知者皆言杨文先忠烈,为其喊冤。”

 

杨林回答:“杨文先乃海内宿儒,外臣听闻后理应询问,否则难以向河北豪杰交待。”

 

“且宽心,大将军不会害杨文先性命,如今也只是清查杨文先的嫌疑,嫌疑洗清后,文先公还是汉家的好臣子。”

 

赵基说罢,也扭头看赵戬:“那就行文,向大将军询问杨文先一事。若是查无实据,就早些结束,还文先公清白,并为文先公正名。”

 

反正太尉这个职务,杨彪暂时就当不了。

 

可杨家不缺这个太尉,当不当太尉,杨彪依旧是接下来的公卿首脑。

 

至于将作大匠杨众,已被吕布隐诛,病死了。

 

还有杨琦,就南阳这样突变的气候里,忧国忧民又是高龄的杨子奇公一病不起,也是合情合理的。

 

又没派人去杀三杨的子侄,矛盾局限于朝中解决,更是放过了杨彪,吕布已经很克制了。

 

其实就是换曹操、袁绍来处理,也不敢连着三杨一起处理,更别说是夷灭三族。

 

杨家的血太厚了,与汉室社稷牢牢绑定,是货真价实的国家柱石。

 

直接打碎杨家,只会便宜逆术。

 

杨氏的门生故吏在复仇大义之下,真敢加入逆术一方。

 

门生故吏这种东西很可怕,赵基可以坦然的跟张纮密谋规划孙策的未来。

 

敌对方的门生故吏也能这样坦坦荡荡谋划如何背叛、弄垮自己,也不会担心彼此告密。

 

这种似是而非的二元君主制大汉特色下,赵基享受到了好处,自然要承受双刃剑的坏处。

 

要收拾,也是遏制杨氏子弟的仕途,避免他们借助职务之便继续栽培扩大门生故吏规模。

 

防止他们为国家培养贤才,二三十年后,谁还在乎杨家?

 

到时候杨家想要再次崛起,其他家族自然会下黑手。

 

一点点的将杨家凝聚出来的支柱换掉砖块,也就无所谓砍不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