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第2页)

 还拜访了几位现在级别很低,但前途无量的海港出去的领导,比如复旦大学之前辩论队的带队老师。

 “说是这么说……”乔海的对抗心态一下就转变了,“可是做科研项目,流程还是太麻烦了。要是真觉得智能卡的市场前景这么好,直接以中博软件的名义来开发啊,哪还用这么麻烦?”

 “中博软件?”东方朗觉得很吃惊,“那不就是你们刚成立的一个近乎空壳的民营小公司吗?有能力开发这种级别的项目?”

 “招人啊!”

 乔海说的理所当然。,卡-卡.小_说¢网/ ,追*最?新¨章?节,

 现在“校园一卡通”这个项目的整体架构也都是周浩然设计的,有他牵头,什么做不成?至于在学校里做科研,这么束手束脚的要随时应对学校的乱伸手吗?

 东方朗好笑道:“海哥,招人我知道,上哪招人啊?一个刚成立没多久的民营小公司,能招到什么人?据我所知,美国来的微软、思科、iBm、甲骨文那些科技巨头,在国内都因为人手不够招不到人,要从美国那边派人过来长期出差呢!”

 “嗯?”

 乔海猛然意识到了关键所在。

 现在是97年,高校还没扩招呢!

 国内的大学生很少。

 加上出国热,民间的精英人才很稀少,连外企都用人不足,更别说民企了。

 小民企,那就更不可能!

 周浩然笑呵呵的说:“别的我不说,海哥,就你,假如咱们不

认识。你一个复旦毕业的硕士,愿意去一个民营小公司工作不?我三顾茅庐来求你,你都不带搭理我的!”

 乔海沉默。

 还真是。

 复旦的本科毕业都是天之骄子了,都被全国的优质企业抢着要。硕士毕业,那就更是放眼过去随便挑了,国企、外企、大型民企,想去哪去哪。

 现在国内人才稀缺,跟二三十年后完全不同。

 周浩然感慨着说:“以中博软件的名义组团做项目,是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可民间资源太少了,根本支撑不起校园智能卡这种级别的科研项目。想把这件事做成,必须得依靠高校资源。”

 “有道理。”

 乔海这才终于理解了。

 周浩然笑着说:“要是以中博软件的名义来做,我求爷爷告奶奶,都找不来一个像你这种级别的高材生。在学校申请科研项目,这就不一样了,别说你这种硕士了,那些教授、博士都得主动跟我示好,都来求我想参与到项目的研发里。这就是区别。”

 乔海点了点头,“民间资源的确太少了,高校资源是国内科研最大的力量。”

 周浩然道:“对,首都那边有一个从美国回来搞创业的,叫张朝洋,上报纸上电视的很火,你知道吧?”

 “听说了。”

 乔海看到过类似的报道。

 周浩然笑着说:“那哥们也挺聪明,借着他是清华学子的身份,回国后就跟清华联系上了,一看就是盯上了高校资源,要借用清华的研发力量给他帮忙。清华多厉害啊?这招肯定能让他脱颖而出!”

 东方朗道:“还有更深一层的道理。”

 “哦?”

 周浩然似笑非笑的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