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三种潜航器 & 大家都很有兴趣
雷洪汕的话语和话语的对象让大家一愣,马总工他们单位擅长研究和生产的是海洋特种装备,更倾向于钻井平台,疏浚船这类特种装备,并不擅长研究和生产潜水载具啊。
坐在C位的许院长也微微一愣,但随即便了然,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她是非常清楚马总工他们单位和雷洪汕之间的关系与技术交流。
雷洪汕下一刻,便让资料员调出马总工,或者说是赵工他们研究出的爬虫和螺壳体资料,对现场所有人,特别是负责潜水器研究单位的陆总工解释道。
“陆总工,不是我不喜欢你们研究设计出来的两款载具,这两款载具都很不错,各有所长,只是上个月大阅兵都出了军用无人款潜水器了,我们现在也应该有更好的无人潜水运输载具了……”
“我之所以要一款无人款型的,是基于开放式船体,转动式航行结构的设计……”
雷洪汕将自己对这款无人载货潜艇的思路简单的说了一下,虽然没有准备相关的ppt资料,但这种会议室肯定也有写字板这类物件辅助,雷洪汕很快便画出一个草图出来。
这种船说实话更像是个切了一半潜艇,或者更形象点,是少了半截头发拉直器片的结构,相当于是一个圆柱体切掉前方大半节上半层结构,而腾出来的这前方一大块空缺的部分,就可以装载更多、更宽大的物资往返水下。
陆总工作为水下设备设计专业的工程师,一眼就明白了雷洪汕的设计想法,这种潜水载具可以更多的不用考虑物资的尺寸,特别是运载外部使用的大型构件极为方便;不过思路确实不错,但有一个问题陆总工要提醒一下这个年轻人。
“雷老板,这种结构对于装载货物很方便,但到了水下,特别是海底时,这东西可不好卸货啊!”
“没错!这个状态确实不好卸货,除非海底也有海面那样类似的吊装机构。”
雷洪汕诚恳的点头表示了对方说的没有任何问题,可话音一落,他便抓起桌面上的一瓶矿泉水,从旁边工作人员借了一个工作吊牌放在了上面平举在空中,工作牌稳稳的平置在上面,在大家不思其解雷洪汕的意图时,突然间,他将水瓶直接180度的来个大翻身,工作牌在失去托举物后向下坠落,但它的蓝色吊带最终阻止了它的下坠,被水瓶吊挂在了空中。
“如果进入到水下这样呢?”
“嘶……”
陆总工立刻明白了雷洪汕的最终意图,这是将整个潜水器作为可翻转的运输设备啊!
这样的设计不是没有,但没有那么激进。
丑国当年有一艘特殊船,全名flip水下声波探测船,它就是翻转型船只的案例。
水声设备越接近海底,所能获取的信号质量越高,基于这个原理,它设计的极为细长,甚至超过了正常的船身长宽比。
最宽的尾部也只有7.8米,但它的长度却来到了惊人的108米长,船体前方80米又细又长,到达位置后船体前方开始注水,在30分钟内,整艘船就会如同装满一半水的玻璃瓶一样垂直立于海面上,船艏没入水下部分可达91米之深。
船上16名船员会生活在浮在水面上的船艉生活舱部分,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因为船体会经常这样90度的不断翻转,导致船上有两套不同角度的生活设备,例如桌子、床铺、洗手盆和马桶,所有设备横着一套,竖着时用另外一套。
但雷洪汕现在想用的这个就更加激进,它可是直接180度,让整艘船肚皮朝天的直接翻转过来。
而这样一翻转后上面的货物状态就从原来的托举状态变成吊挂,潜水器直接从船变成类似直升机拉货的吊挂状态,卸货时就无须吊车,而是直接松脱固定吊绳即可。
作为水下航行器的研究专家,陆总工聪慧的大脑立刻飞速计算这样结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其中最麻烦的地方在于翻转的时机掌握和货物如何固定,固定不好翻转过来就散落肯定不行,翻转的时间也不是靠近水面而是接近海底,这样即便是货物松脱掉落,也不会呈自由落体到处沉落。
这两个部分看似麻烦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而且运输与翻转的过程都是航行器自动控制没有啥危险,而一旦真出了什么特殊情况,只要不危及潜水员生命,那不是还有水下潜水员可以过去处理嘛。
考虑完这种特殊运载方式的可能性后,陆总工马上又思考风险性和利益,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风险系数,但带来的优势也是极为明显的,外开放式的船身载体可以容纳更大货物的尺寸,这能在建造海底建筑的外层结构带来极大的便利性。
原本十米长度一块的弧形钢板,现在可以先在岸上焊接拼装成30米甚至更大的尺寸,这会给水下建造缩减更多的建造工期和成本,以及减少更多的误差。
搞设计的人都奉行一个标准——越复杂的越不靠谱,越简单的越靠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陆总工越想就觉着这种设计越有可行性,其它人也频频点头表示这个方案很大胆,不过按现有的技术来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见众人基本理解、明白、接受了自己的想法,雷洪汕趁着这个时间找马总工这边要来些资料投射到屏幕上。
“各位请看,这是我们亿幸公司委托马总工学生,赵工设计研究出的海底黄金采集、运输装备,我们称之为爬虫和螺壳体;爬虫主功能为海底黄金的采集与先期淘洗增量,螺壳体负责运输;特别是螺壳体,它不仅具有自主下潜与搜索爬虫主体位置的功能,还能自动和爬虫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像空间站一样完成自动交汇对接……”
雷洪汕将二者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海底自动对接部分着重讲述了一遍,现场很多人在看到爬虫与螺壳利用声呐相互搜寻确定方位,并利用特种水下激光来完成最终的精确定位并对接时发出一片惊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