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请登基(三十)


 公主请登基(三十)

 元戎六年的冬至大祭和往年看似相同, 又不同。

 穿着龙袍紫貂的皇帝陛下站在高高的寰丘祭坛上,陪同祭祀的宗亲分别是淅川郡王丶昭武郡王和弋阳王府的世子。

 殿内监苏姮捧着祭词诵念。

 在飞扬的细雪中,整个寰丘当中站的都是女子。

 头戴大裘冕丶身穿十二章的皇帝是女子, 身穿白蛟丶青螭,头戴鷩冕的郡王也是女子,身穿麒麟袍服,头戴毳冕主持祭礼的还是女子,华盖如云,仪扇如丛, 都遮掩不住这些已经站在了高处的女子。

 冬至祭祖, 并不独属於皇族,彭州凤安县的一家大户也在祭祖,祠堂里摆着三牲五谷, 高高的香烧着, 青烟往屋顶的大梁上盘旋而去。

 这一家人姓崇,祠堂内, 跪着崇家三代二十几口老少,祠堂外,刚刚摆放了各式祭品和礼器的崇家夫人们都跪在石道上。

 “向祖宗敬酒!”

 随着族老的一声喊,立即有下人擡了温过的酒坛走了进来。

 院外, 一个瘦弱的女孩儿被嬷嬷拽着袖子跪到了一群仆人的末尾。

 “祭祀的大日子,你乱跑什么?”

 女孩儿低着头像是冻僵了的小鸟。

 嬷嬷拍了一下她的肩膀:“一会儿郎君太太发赏钱, 你别在这儿哭丧着脸触霉头!”

 祠堂里, 男人们高举酒盏, 先敬天, 再敬地,最后敬列祖列宗, 最后将酒喝了下去。

 “今年的福酒喝着比往年烈一些。”一个年轻男子心里这么想着,将酒盏递给了一旁的仆从。

 下一刻,他猛地捂住了自己的肚子,一阵剧烈的绞痛让他直接摔倒在了地上。

 不只是他,祠堂里的其他人也是一样,片刻之前还是其乐融融的祭祖景象,这一刻却仿佛成了人间炼狱,高高在上的崇家郎君们倒在地上,惨嚎呻|吟,有人则是口吐白沫,双眼已经翻了过去。

 送酒的仆从吓得窜了出去,祠堂外的女人们惊慌失措。

 崇家的祠堂一贯是不许女人进的,掌家的大夫人让管家进去看看,管家看过了,慌慌张张地说:

 “夫人!郎君和小郎君们都躺在了地上,怕丶怕是中毒了!”

 崇家的大夫人连忙让人进去把人拖出来,有年轻的媳妇想要进去看自家郎君,被她让人拦住了。

 规矩是不能乱的。

 人拖出来的时候,已经出的气多进的气少了,尤其是几位带头祭祀的长房嫡枝,他们一贯什么都是好的,连用的酒器也比旁人大,喝的也比旁人多,包括崇家的当家崇伏隆在内八个人在医家上门之前就咽了气。

 崇氏一门,在冬至祭祀之时落了个嫡枝尽灭的下场。

 大夫人自己不光没了夫君,还没了三个儿子两个孙子,旁人都在哭,她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今年祭祀用的酒,所有碰过的人,一概捂嘴打死。”

 “娘!娘!总该问问啊!问问是谁这么狠的心下了这么狠的手要杀了我的郎君啊!”

 大夫人看着抱着自己脚的小儿媳,缓缓摇头。

 “你们照办就是了。”

 祭祀用的福酒从来都是崇家人自己酿的,酿酒的师傅丶酒窖的守卫丶温酒的竈房上头人……再加上提酒倒酒的仆从,二十几个人被捆在了正院前面,仆从们举着木棍,听着他们被堵住了的嘶吼哀嚎。

 正房里,大夫人看着自己夫君和儿子的尸身,脸上一派肃然。

 “查真相,让那些府官来将府里上下搜过,再闹得满城风雨,让咱们整个崇家活在别人的嘴皮子底下,你们也不能活过来,幸好旁支有人还活着,只要栽在他们头上,我就能保住了咱家的家业……”

 “夫人,查出来了,那酒里是被人下了蛇毒。”

 “蛇毒?”

 大夫人说话的时候嘴唇都是抖的,口齿倒是还清楚,一字一句,迟缓又坚定。

 “找着类似的毒蛇,给七房和八房送过去。”

 管家神色惊恐,忍不住看向大夫人,片刻,他低下了头。

 “是,夫人。”

 “还有今天府里伺候的下人,全送到庄子上,慢慢处置了。”

 正在她吩咐的时候,有下人匆匆进来。

 “夫人,县里的陈大人和武都头来了府上。”

 怎么这么快就让外人得了消息?大夫人一只手死死地扶着椅子的把手,说:

 “你就说我们家中现在只剩女眷,不便见外男……”

 “夫人,陈县令,她也是女子啊。”

 大夫人的喉头一哽。

 是,他们凤安县今年夏天来了一位陈县令,是个女子,她身边还带了三男三女三名吏员,一来就将凤安县上下豪强都一一拜访了一圈。

 崇家的大郎君不愿意和一个女子同席而坐,借口自己不在,还是让她这个夫人去见的人。

 陈县令是个其貌不扬不施脂粉的女子,据说她是朔州人,生得倒是高,也壮,说话直爽到了近乎粗鄙的地步。

 大夫人问过她的出身,知道她家里不过是个朔州的农户,是靠着侥幸考入了勇毅学宫,在里面读了几年方考中了二甲的进士,又来到她们凤安县做了县令,立刻就失去了与她交谈的兴趣。

 “不过是个出身鄙陋的不安分的女子”她是这般告诉自己的郎君的。

 那之后,她就听闻这陈县令在凤安四处碰壁,几乎成了个笑话。

 现在,那陈氏也是来看她笑话的吧?

 大夫人默然片刻,还是让人将陈县令请到了前堂落座。

 “蓝夫人,有人到我们凤安县县衙告官自首,自称毒杀了贵府上下十馀口。”

 半年未见,陈氏一如既往的直白。

 大夫人稳稳地落座,看向那个被捕快挟着带来到堂上的少女。

 她大约十二三岁的年纪,生得瘦瘦小小,身上穿着一件崇家低等丫鬟的衣裳。

 看着她,大夫人完全没有任何的印象。

 她听见陈县令说:

 “唐杏子,快将你所做之事如实招来!”

 叫唐杏子的小姑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大人,我本名唐杏子,我阿姐唐桃子八年前被卖进崇家做丫鬟,卖的是短契,在崇家,她被叫香墨。”

 听见“香墨”三个字,大夫人的身子微微晃了晃。

 唐桃子,从前就是大夫人院子里洒扫的丫鬟,聪明,灵巧,十三四岁的年纪,却比旁人都要稳重些,大夫人喜欢她的稳妥,就把她提成了自己女儿慧娘的笔墨丫鬟。

 自从陛下登基,允许女子科举,把女孩儿送去读书也成了一种风潮,彭州的州府里有一座女子书院,创办之人是州府有名的文夫人,像崇家这样祖上出过官身的人家一门心思想要重振家声,自然要到处钻营,把女儿送去读书,说不定也能替女儿寻一个高嫁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