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国工兵7天24小时工作!”
第15章 “中国工兵7天24小时工作!”
按照《出兵国政府指南》规定,“各赴柬维和部队需自备至少前60天的给养丶汽油丶燃料油和润滑油以及其它用品等。一旦联柬机构后勤保障营成立,各部队通过各主要中心的供应系统得到补给。食品将依据‘联合国营养比例表’供给。各派遣国应尽早向联合国外勤处提供一份本国营养比例表。”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决定了中国工程兵大队所携带的食品种类。集装箱里带了3个月的大米丶面粉丶方便面,作为主食;还有压缩饼干丶罐头丶干菜丶腊肉等作为副食。第一次成建制出国的中国官兵,在异国后勤保障上没有什么经验,只是估计柬埔寨经过20多年的战争破坏,生活水平极为贫困低下,从总后军需部到各级后勤官都加紧采购丶储备。因此,中国工程兵大队入柬后的头2个月,完全是自己生火做饭,自给自足。
2个月后,联柬总部后勤处开始对中国工程兵大队正式接供。一张“联合国营养比例表”颇使大队后勤科科长闵志新少校伤脑筋。
联合国讲究吃“大卡”。“营养表”上列出近百种主副食品,要求各部队每人每天按比例挑够3.9公斤吃下去,保证热量在4,000大卡以上。至於吃了多少钱,那是联柬总部的事,部队不用管。中国工程兵大队官兵在国内是“吃经费”。一人一天一元几角钱的夥食费发到连队。至於每天吃的是什么饭,自己采购调剂,上级不管。
联柬后勤处的会议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吃法冲突了。闵志新提出:“能不能把每天3.9公斤的夥食费拨给我们自己采购?”
“?”
联柬后勤处的波兰少校不理解:市场物价是波动的,天知道夥食费是多少?
“能否匡算一个夥食费标准,拨给我们自己采购?”
“no(不)”,波兰少校说,联合国自1947年以来就一直是按这种方式供应的,从未改变过。
“现在能否改革一下?”
“no”,波兰少校又说,供应方式是联合国总部制定的,若想改革,请给纽约写报告。
闵志新仍解释:“我们自己采购,可以吃得好些。”他还有半句话没说出来:可以发动官兵像在国内那样“房前屋后丶种瓜点豆”,夥食费用省一点。
波兰少校也进而解释:“联合国避免冲击柬埔寨市场,食品要尽量到外国采购。”他也半句话没有说出口:部队没有这个采购能力。
胳膊扭不过大腿,闵志新只好又回过头来研究联合国的“营养比例表”。主食类每人每天可选850克,折合国内1.7市斤,但主要是面包:白色面包丶褐色面包丶水果面包。好在有“面包替代品”:面粉丶大米。肉类可选用300克,合6两,真不少,除了腊肉丶熏肉丶罐装肉,还有新鲜猪肉丶牛肉。蔬菜类略有问题,虽有22种,但罐装的7种,冷冻的7种,不知怎么玉米也占1种,剩下的新鲜蔬菜只有6种可供选择了。调料类矛盾突出,有中国官兵没吃过的蚝油丶沙拉油丶咖喱粉丶柠檬酸,没有中国官兵做菜常用的花椒丶大料丶五香粉,甚至没有酱油丶醋……这张“联合国营养比例表”里,隐匿着一场中西方食文化的结构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