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国工兵7天24小时工作!”(第2页)

 这回,闵志新学精了。他到附近澳大利亚营丶德国营丶加纳营等“老外”的部队去走访了一圈,渐渐明白了许多:不给夥食费怎么采购食品?向承包商招标。“营养表”不合中国人口味能不能变?可与承包商协商。能协商通吗?人家是来争着做生意的……

 闵志新终於发现,吃联合国的饭竟是一场“商战”。

 这种实物供应制度看上去像一种“按需分配”的“军事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玩熟了的市场经济方式。各国部队报上来的“本国营养比例表”,后勤处交采购处,采购处又向承包商招标,并不需要各国部队去一分一厘算计着花,而是靠市场自由竞争来厉行节约。澳大利亚通信营赴柬早,承包商来得少,每人每天3.9公斤的食品,承包商以17.8美元中标。待向中国工程兵大队供应时承包商已蜂涌而至,纷纷压价抢生意,同样份额的食品以7.8美元中标。难怪后勤处官员说:“联合国从1947年就实行这种供应制度,不能改。”

 闵志新脑子更开窍了,吃联合国的饭,是承包商考虑如何花钱少,部队只管吃得好。闵志新带上他开列的“中国部队营养比例表”——一周的食谱去找后勤处。波兰少校约中国军需官与承包商开会。

 “明天上午?”中国军需官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想尽快尽早地解决吃饭问题。

 “噢no,no,”波兰少校直摇头:“明天是星期六。后勤处一周工作5天”。

 “中国工兵7天24小时工作!”我的嗓门高了八度,义正词严,慷慨激昂。

 听到这,这位波兰少校“呵呵呵”地笑了。

 “china不好供应”,美国承包商如是说。一个辣椒,把他折腾了3天也没买对。

 吃饭还要先谈判,签合同。谈判对手是来自美国的承包商罗伯特·艾伦。他已经同时夺得为欧美几个国家的部队采购食品的生意。当他接过闵志新开列的食谱,叫苦不叠。美国承包商抱怨中国人的口味太刁钻。欧美各国部队天天吃面包不变样,蔬菜多是土豆胡罗卜,一周采购一两次就行了。中国部队的食谱是天天不一样,顿顿不重样,需一天送一次来。

 “贵国部队要的品种超出了联合国营养表的项目。”承包商感到为难。

 “我们有增有减,总量不超,这是《出兵国政府指南》允许的。”闵志新背诵得出来:“该比例可按各国饮食习惯和宗教饮食习惯进行修改。”

 闵志新非常清楚现在双方谈判的位势。我是7.8美元的主人,你是7.8美元的雇佣,是商人就总会来抢生意的。


 “贵国部队要的新鲜蔬菜太多,不容易采购。”

 “新鲜蔬菜比罐头菜成本低,你可以赚得更多嘛。”

 “可是新鲜蔬菜运输困难大,能否改一下?”

 “食谱不能改,我们可以改承包商。”

 “好好好,我都按你的食谱采购。”

 双方成交。

 china的确不好供应。闵志新自己心里明白,当时订好食谱要翻译成英文报上去,着实把大队里几个学工程的英语翻译难为了一番。他们过去即便搞过笔译,也绝少翻译蔬菜的名字,更何况这菜名是中国叫法,美国承包商认识不认识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