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宫史与枫言

第260章 年赏送至,精打细算(第2页)

 冬日里食材本就价高,尤其是新鲜蔬果,她心疼两个孩子,总想让他们多吃些好的,这开销便省不下来。

 她想起父亲在永昌郡,俸禄大半贴补了百姓,家中用度全靠母亲药铺那点微薄收益支撑,甚至还要母亲以私房钱补贴父亲官场应酬,心头便是一阵酸涩。

 “小厨房的采买单子呢?拿来本嫔看看。”

 常龄立即取出厚厚一本单子,双手递上。

 刘言宜细细看去。

 羊肉、鸡、鲜鱼、时鲜菜蔬、精米、白面、各色干果蜜饯……每样后面都标注了斤两和银钱。她看得认真,尤其留意了肉类的价格。

 “这羊肉的价格,似乎比腊月里又涨了些?”

 “回娘娘,是涨了些。年节下,外头市价就高,加上连日大雪封路,运进宫的鲜货也少了,内务府的采买价自然就上去了。”

 常龄解释着。

 “不过咱们萱若阁的份例,奴才都紧着好的挑,不敢怠慢了两位殿下和娘娘。”

 “嗯,本嫔知晓。”

 刘言宜点点头,也知这物价非他所能控制。她将单子放下,沉吟片刻。

 “开春前,鲜菜价高,让采买的人多留意些耐储的冬菜,像萝卜、白菜、土豆这些,价格实惠,做法也多。肉食……除必要的,可酌情减些分量,多搭配些豆制品。律儿和瑀儿正长身体,鸡蛋每日不能少,这个钱省不得。另外,本嫔母亲托人捎来的益州特产腊味、酱料还有不少,让小厨房多琢磨些家乡口味的菜式,省些采买开销。”

 “奴才记下了,娘娘放心,一定办妥。”

 常龄应道,心里暗暗佩服主子的精细。

 “还有。”

 刘言宜想起什么,补充道。

 “从本嫔的体己里……嗯,就从刚入库的年赏里,匀出五十两,想法子稳妥地捎到益州老家。要快,赶在开春前送到。”

 父亲虽在地方百姓之中有“刘青天”之名,受地方百姓敬重,但在官场中不谙钻营,多年来始终难有升迁的机会。兄长在罗县干得风生水起,治理漕运、修桥便民,连圣上都亲赐匾额,这是刘家最大的指望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