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屠城后逼着我推翻皇权商业机密也是机密
第285章 诸子百家的由来(第3页)
改造的原则与汉武帝的治理理念基本一致,也就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在《春秋繁露》中,他先是将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收录进了儒学。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君权神授”一说。
为了实现中央和皇帝集权的目的,董仲舒强调儒家其实寻求的是大一统,这种统一也包括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上统一其实是法家愚民手段。
继而便有了“独尊儒术”之说。
这一思想其实很难在先秦儒家中找到影子,孔子本人都乐意借鉴、学习其他学派的知识。
再者,由于先秦儒家倡导周礼与分封,因此先秦儒家讲究等级森严的礼制,董仲舒将之发展成了更为严格的三纲五常制度。
要知道,从重视不同身份之间的外在礼仪规格,发展到由内向外的等级体制,并非是先秦儒家的念想,
而是董仲舒的发展。
这套改造有利有弊,就看从什么角度出发,如果站在统治者角度来看,肯定更加有利,否则也不会使用两千年;如果站在天下万民角度来看,这套对百姓相当不友好,他遏制了人民创造力,束缚了大家思想和行动,彻彻底底将天下人逐步变成皇权的奴才。
从此以后,统治者需要的儒家是有利于自己的思想,是否是儒家不重要,而历代大儒们就注重做一件事情:给皇权涂脂抹粉。
哪怕是错误的,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找到涂脂抹粉的地方,自此百姓彻底沦为工具,也彻底不可能有话语权。
就以朱元璋为例,当他读到孟子的“民贵君轻”,他首接下令将他移出孔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早己经失去了先秦风骨,彻底变成给统治者唱赞歌的工具,他们从上到下就两个字:虚伪。
华夏要启迪民智,那么就必须讲求是非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