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祢衡的转变(第2页)

 孔融这个人做主公不行,做官也很普通,不过,思想转变过来的孔融做学问颇有先祖遗风。 

 祢衡以臭嘴闻名,华夏的开放包容是他最喜欢的,因为没有人因为他说了什么而对他定罪。 

 华夏日报刚刚办报时,祢衡时不时批评政府,有时更是鸡蛋挑骨头,久而久之,读者也疲劳了,不少人认为他这种是被朝廷思想荼毒的典型,为此,他没有少在报纸上嘲讽大家。 

 而祢衡做法带来的是什么?是不少人开始因为祢衡言论抵制华夏日报,华夏日报也要生存,虽然卖报纸赚不了多少钱,但是广告费和报纸销量挂钩。 

 华夏日报开始拒绝祢衡的文章,这让祢衡有些失落。 

 刘洪和陈珪在祢衡使用上,二人都有顾虑,他们担心惹怒一些读者牵连到自己。 

 不过,祢衡的才华一时半会儿让他们割舍不下。 

 陈珪找到陈秋贤说明情况,陈秋贤告诉陈珪,按照约定,他无权掺和奉高大学用人的问题,不过,要自己给建议的话,就一句话:用人应该用人之长。 

 祢衡在奉高大学开始教书,一步一步成为了教授,他开始研究哲学,不再痴迷于以前的西书五经和一些所谓儒学经典,他逐渐学会了从人性和社会制度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大义裹挟。 

 “正平,你说诸侯们看到报纸会怎么想?”孔融放下碗筷说道,一首以来,像孔融这样的读书人,他们讲求食不言寝不语 。 

 祢衡吃完最后一口包子,用餐巾纸擦了擦嘴唇。 

 “诸侯们怎么想我不知道,不过,我更加坚定了华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 

 “怎么?现在对华夏充满信心了?” 

 “文举兄,华夏社会宽松,远不是先秦能比的,更不要说皇(王)权制度。 

 法治核心是王在法下,至少目前为止,华夏是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这一点老夫倒是一点不怀疑,就算现在想走皇权道路,恐怕也会遇到无数阻碍了。 

 人一旦站起来,你再让他跪下,说句实话,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