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小学铺开规模浩大(第2页)

 陈秋贤的话让现场的人交头接耳。 

 “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只是老师数量都需要这么多。” 

 “花这么大成本发展教育值得吗?” 

 “屁话,不可能有的乡修建小学,有的不修吧?” 

 “如果真是这样,各地议员肯定要找当地政府麻烦。” 

 …… 

 陈秋贤并没有理会大家吵闹,他接着说道,“这么多学校短时间修建,仅仅依靠财政,一定很困难。 

 因此,我们要通过两条道路解决: 

 一、增加对应税收; 

 二、成立助学慈善会,鼓励商人捐赠,凡是捐赠的学校,可以用他指定的名字命名,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期限。” 

 “这个期限如何设置?” 

 “最近大家开始测试计算,认为红砖水泥修建的房屋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三十年,那么,我们就可以让这个名字命名三十年。 

 等到下一次修建时,依然可以重新捐赠冠名。” 

 陈秋贤的话瞬间引爆现场,就是坐在陈秋贤对面最顶端的荀彧和陈群都在交头接耳。 

 “长文,怎么看这个办法?”荀彧问道。 

 “很好,商人和商行都很爱名声,让他们修建学校还能得到名声,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会干。” 

 “是啊!政府什么都不用出,只需要提供一块土地,然后房子修完在学校大门口和楼顶立上捐赠方指定名字就行。 

 完全可以,商人和商行得名,百姓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 

 “别说,大统领的想法就是新奇。” 

 “可能会被一些传统人批评,骂他用文化敛财。” 

 “这算什么敛财?学校帮他们打广告,他们出钱修学校,互利共赢嘛!” 

 …… 

 “大统领刚才提到增加税收,能不能详细谈谈?”质询还在继续。 

 陈秋贤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有一种税收,从周朝开始就一首在收,那就是财产税。 

 华夏不能这样做,也尽可能不收重复税,不过,我们要给地方创收,有了稳定税收,未来地方才能养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