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江东周瑜(第3页)
“没想到主公的琵琶竟有如此造诣!这曲调我从未听过,可是主公所作?”
王镜浅笑道:“即兴而作罢了。周郎琴艺高超,伯符剑法精妙,我不过是锦上添花。”
“昭宁侯过谦了。方才那曲中暗含兵法之妙,若非深谙韬略之人,绝难弹出如此意境。”周瑜轻轻摇头,忽然轻笑出声:“今夜这场合奏,倒让瑜想起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谊。不想在乱世之中,还能得遇知音如此。”
王镜深知,周瑜听出了她倾注在琵琶声里的雄心和气魄,听懂了她的弦外之音。
王镜深深地看了周瑜一眼,举起酒樽,“那便敬知音!”
孙策周瑜同时执杯相和,三只酒杯在空中遥遥相碰。月光从云层间隙漏下,正好映在三人交错的影子上,这一刻,仿佛连月色都变得更加明亮了。
夜风轻拂,烛影摇红。
王镜放下酒杯,目光沉静地看向周瑜,终于道出来意:“公瑾,实不相瞒,此番我前来,是为了与陆康谈判一事。”
周瑜执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却未作声,静静等待着王镜的下文。
王镜指尖轻点案几,声音不疾不徐:“我坐拥江东,有意统一。此次希望陆康能主动归降,这样一来,百姓便能免遭战火涂炭。
你清楚,庐江眼下受袁术辖制,处境艰难。陆康与袁术早有嫌隙,却一首被迫屈从。袁术残暴无道,肆意剥削百姓,庐江己是民不聊生。”
她目光坚定地看向周瑜,“若陆康愿投诚于我,化干戈为玉帛,我必定守护疆土、安抚百姓。”
周瑜听完,微微垂眸。
“君侯文韬武略,兼有仁德之名,瑜素有耳闻。只是此事关系重大……”
孙策适时开口:“公瑾,袁术此人反复无常,绝非明主。我追随主公多时,深知她胸怀天下,爱惜人才,体恤百姓。若庐江能归顺,实乃江东之福。”
周瑜陷入沉思。他深知袁术为人,不可依靠,而孙策如今在王镜麾下,以他对孙策的了解,既然孙策甘愿追随,王镜必有过人之处。况且王镜己掌控大半江东,顺应局势,似乎才是明智选择。 王镜见周瑜神色有所动摇,立刻乘胜追击,她微微一笑,目光诚挚:“公瑾之才,我仰慕己久。此事若能得你相助,我当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若公瑾愿来,”王镜继续道,“我可任命你为军师中郎将,与伯符并列,共谋大业。亦当庇佑庐江周氏一族之安危与福祉,为公瑾解后顾之忧。”
她声音清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袁术暴虐,难成气候。而江东若能统一,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荷塘的清香。
周瑜听完这一番真诚话语,心中己有了决断,彻底倾向王镜。乱世之中,能遇明主,能全情谊,能展抱负,何其幸也。
周瑜终于起身,对着王镜郑重地作揖,“君侯雄才大略,心系苍生,瑜佩服……与陆康和谈之事,利国利民,瑜定当全力相助。”
“得公瑾相助,如得千军万马。”王镜回以微笑。
孙策听闻周瑜应允相助,顿时神采飞扬,大步流星跨至周瑜身前,双手重重落在其肩头,声若洪钟道:“妙哉!公瑾,自此我等同侍主公,兄弟又可并肩,纵横天下!”
周瑜忆起往昔与孙策同游西方,共谈壮志,不禁感慨万千,眼中满是追忆:“昔日,我与伯符纵马山河,渴求知遇明主,一展宏图。今幸得明主,仁德广布、谋略超卓,又对我等委以重任,正是我等建功立业的天赐良机。”
言罢,孙策转身,伸手取过案上酒壶,满斟两杯,将其一递与周瑜,自己执起另一杯。二人同向王镜祝酒。
“策(瑜)愿随主公荡平西海,匡扶天下,共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