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修建水利(第3页)
一个农官开始摇动手柄,木轮缓缓转动,小木斗依次舀起渠水,转到高处时自动倾倒入旁边的水槽中。
陈禾瞪大了眼睛,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木轮,“这真是巧夺天工!老汉活了五十多年,从未见过这等好东西。”
为首农官点点头,“王使君己命工匠赶制百架,将分发到各乡。还有这筒车,可以自动引水上山田。”
他指向不远处另一架更大的器械,那是由多个竹筒连接而成的装置,随着水流自动旋转,将水提到高处。
陈禾的儿子陈穗也赶来了,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很快就学会了操作。父子俩在王镜指导下,将翻车架设在自家田边的水渠上,不一会儿,清澈的渠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入田中。
接下来,陈禾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捧着几颗红薯种块,满脸狐疑。
“大人,这红薯和土豆种子,当真如您所说那般耐旱高产?”
一个农官从同伴手中接过一个布包,他抖开布包,露出七八个拳头大小的红薯。
“这红薯原本在江东种植,一株便能结出许多,产量比粟米高出数倍,而且耐旱耐贫瘠。多亏江东王使君协理徐州事务,开恩将红薯种子引进徐州……”
陈穗凑过来,眼睛发亮:“爹,咱们试试吧!去年大旱,粟米收成不到三成,若真如大人所言……”
“你懂什么!”
陈禾瞪了儿子一眼,担忧写在脸上,“祖祖辈辈都种粟米,突然改种这稀奇玩意儿,万一……”
农官理解地拍拍老农的肩膀:“老丈的顾虑我明白。这样,你先划出半亩地试种,若收成不好,官府补偿你的损失。这也是王使君的新政。”
陈禾犹豫片刻,终于点头:“既然大人这么说,老汉就试试。”
正午时分,农官们没有回城,而是留在田里与农民们一起吃粗粮。饭后,他们召集附近几个村的农户,亲自示范新的灌溉方法。
农官卷起袖子,拿起锄头在田里划出一道浅沟,边做边说:“这是王使君传授的沟灌法。播种时按行距开沟,作物种在沟垄上。灌溉时,水从农渠流入沟中,缓慢下渗。”“首接放水淹没田地,水大半都晒干或者渗下去了。沟灌让水首接浸润作物的根,省水又有效。”
陈禾若有所思地点头:“大人说得在理。去年大旱,渠水不足,许多田只能浇一半……”
“还有这垄作法。”农官继续讲解,在另一块地上堆起高垄和低沟,“作物种在垄上,沟中蓄水。旱时,沟中水缓慢渗透;涝时,多余水排入沟中,避免烂根。”
农民们围成一圈,认真听着。有人开始模仿农官的动作,在自己田里试验起来。
日落西山,农官们才准备回城。
临走前,为首之人嘱咐陈禾:“明日我会派人送红薯和土豆种子来,还有覆草保墒的方法也要记住,播种后要在土表盖上秸秆或干草。若是出了差错,使君可是要怪罪的。”
陈禾恭敬地行礼,不由感叹:“王使君为民操劳至此,老汉感激不尽。”
接下来的日子,徐州各乡都出现了新气象。
翻车和筒车在田间转动,取代了传统的戽斗;红薯和土豆的嫩芽破土而出,与粟米苗并肩生长;沟灌和垄作法逐渐被更多农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