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修建水利(第2页)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 

 “神了!这比我们平时建的坝坚固十倍不止!”众人望着那新用的水泥,议论纷纷,都暗自揣测,这能让建筑牢固许多、如此神奇的材料,造价想必高昂。 

 事实也的确如此。系统商场里,水泥标价为一吨1000信仰值。王镜财力有限,仅兑换了10吨水泥,自然得省着用,只将其用在水库的关键部位。 

 坝体中央承受着水压,迎水面长期受水侵蚀,这些地方必须用水泥这种坚灰来保障稳固,至于其他部分,便仍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修筑。 

 下午的工作变得热火朝天。人们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按比例混合水泥。 

 日落时分,王镜正在检查新夯的坝体,忽听身后传来老石匠激动的声音:“王使君!请来看!” 

 老石匠拉着她来到一处试验坑前,坑中盛满了水。 

 “己经三个时辰了,一滴水都没渗下去!” 

 王镜蹲下身,手指划过坑壁,确实干燥如初。传统夯土此时早己渗水严重。 

 她抬头微笑:“这下从心底里信了?” 

 老石匠咧嘴一笑,抱拳道:“老汉有眼不识泰山,使君这水泥真乃神物!” 

 王镜笑而不答,却心中一暖。 

 这位朴实的劳动者或许不懂什么化学原理,但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材料。 

 此后,王镜依样在徐州各地修建水库池塘,赶在旱灾全面来临前备足应急用水。然而,光靠河水和雨水肯定不够,必须开发地下水。 

 一是水源稳定,河水会干,但地下水位下降较慢,旱灾时仍能取水;二是减少蒸发,井水在地下,不像池塘容易被太阳晒干;三是就近取水,农田、村庄附近打井,能够省去人们远距离运水的麻烦。 

 东汉虽然己经有了水井,但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多是三到五米深的浅井,水量小,旱季容易干涸。 

 土井没支撑,挖深了会塌,砸伤人。用陶罐和绳子打水,提水费劲,一天也浇不了多少地。 

 王镜打算对现有水井加以改良。她计划将井打得更深,深度达到十米以上。为防止井壁塌方,准备用砖、石头砌壁,或者从系统商场兑换铸铁井圈,一节节放入井中。 

 提水效率也有待提升。她打算在辘轳上加装滑轮,这样便比单纯手拉绳子省力;还准备利用水桶搭配杠杆原理,使一人一天能提更多的水。改良后的深井,日常能供应50-100人的用水,还可浇灌10亩地。 

 如此一来,就算遭遇大旱之年,有地下水的支撑,也能减少很多人因灾饿死。 

 与此同时,徐州的春耕也与往年不同。在陶谦的支持下,王镜推行新法,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方法。 

 …… 

 清晨,薄雾笼罩着彭城郊外的农田。老农陈禾扛着锄头走向自家田地,远远就看见田埂上站着几个人影。他们正围着一架奇怪的木制器械指指点点。 

 陈禾满心疑惑,加快脚步赶了过去,大声问道:“你们是何人?在我这田边做甚?” 

 那几人闻声转过头来,为首一人拱手道,“老丈莫要见怪,我等乃是王使君派来的农官,奉命在此指导农务。” 

 另一人笑着招呼道:“老丈来得正好。这是新制的翻车,用来提水灌溉的,比你们用戽斗省力多了。” 

 陈禾放下锄头,好奇地打量着这架从未见过的器械。 

 它由一个大木轮和许多小木斗组成,木轮两侧有支架固定,下方浸在水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