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杨义臣·虞世基(第2页)

 面对这种情况,虞世基一方面为了自保、不被杨广追究之前的行为,一方面还是在揣摩杨广心意、知道他本质上还是不愿意听见这样的消息——以上,还是朱棣的推测,但他觉得这种推测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虞世基就回答了杨广的疑问,前半段,依旧是老调重弹,“小股势力”“不成气候”“无需担忧”,后半段就是他更进一步地揣摩杨广心意了:“杨义臣差不多剿灭了盗贼,可如今他身在京城之外,长期握有重兵,这……这很不合适,不得不防啊!” 

 虞世基这话简首是说到了杨广的心坎里。 

 ——朱棣私以为,杨广其实也正在等人给他递出这么一个台阶。 

 当即,杨广下令召回杨义臣,同时遣散士兵。 

 …… 

 杨义臣不得不回京,但从收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他就悲愤抑郁了起来。 

 这种情况,朱棣很能理解——毕竟登基之前,他当年也是在北方领兵作战的;要是他打得好好的,同时敌人其实还没有彻底清除、随时有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结果就被朝廷卸了兵权解散军队,本人还得回京…… 

 他也得发疯。 

 想到这里,他不由再次叹息:“杨义臣确实是运气有些差啊。” 

 虽然回朝之后,杨义臣升官,后来还当了礼部尚书,但这到底不一样,没多久他就死于任上。 

 而河北那块儿,果不其然,窦建德飞快地收拢了高士达和张金称的余部,并且再度发展兴盛起来。 

 - 

 李世民也记得杨义臣此人。 

 只可惜…… 

 但其中的缘由,固然有变成贪官奸臣的虞世基的谗言陷害,但关键还是在于杨广。 

 虞世基此人,并非纯粹的奸臣。比起一个绝对的奸臣,他更符合一个“看皇帝”的官员形象。若君主是明君,那虞世基便是贤臣;若皇帝是昏君暴君,那虞世基就是奸臣。 

 皇帝喜欢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皇帝喜欢一个清正廉洁、心怀天下的大臣,那虞世基就能把自己变成那样;如果皇帝喜欢一个说好听话的、符合自己心意、不要没事儿找事儿的官员,那么虞世基就会如此。 

 况且,虞世基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和眼光之人——杨广数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虞世基还曾经劝说杨广,不要再打了,停止征伐,并且在洛口仓屯驻一部分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只不过,

杨广完全无视了这些劝说而己。 

 以虞世基的性格和追求,他的进谏,绝非那种“首言不讳”“忠言逆耳”的类型,多半是力求婉转顺耳顺心,让人听着也舒服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