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杨义臣·虞世基(第3页)
但即便如此,杨广也没有听。
既如此,虞世基这么一个追求权利地位荣华富贵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再说一丁点不符合杨广心意的话?
更不要说,即便虞世基不在乎权利地位荣华富贵,那他也非常惜命,特别惜命的那种——这个特点还要高于他特别喜欢荣华富贵这一点。而某个著名的对杨广首言进谏、绝不屈服的人怎么了?
死了。
有此先例,虞世基更加谄媚屈从,除了杨广的心意之外一切都抛弃了。
当然,这不是说虞世基就是什么好人,他毕竟不是那等心有坚持的人物,或者说,虞世基的坚持就是在不影响自己权力地位、荣华富贵的情况下,劝说劝说君王。
这当然不是什么真正的贤臣,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人物。
虞世基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被所有人唾弃。
毕竟,哪怕是杨广这样的皇帝,哪怕是隋朝后期这样的情况,也依旧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想要挽救,或是进谏,或是尝试治理一方,或是镇压起义,或是……
但,最应该为之负责,为杨义臣负责,为张衡之死负责,为元善达之死负责,为隋朝灭亡负责的人终究是杨广。
哪怕是尚且年幼的杨侑杨侗,也都知道隋朝的情况是何等危急,知道天下到底到了怎样的地步,难道杨广这么一个长期手握最高权力、能获取到最多消息的皇帝,真的不知道天下的情况吗?
虞世基这样的人能那般兴风作浪,不还是杨广的默许和放纵么?
-------
张衡,杨广时期的御史大夫,自幼心怀大志,颇为正首。隋杨广打算修汾阳宫的时候,张衡进谏并因此失宠,被外放成了太守,随后又被贬为平民。大业八年,杨广下令赐死张衡。
元善达,杨广时期的太常丞,在李密带军攻下回洛仓和兴洛仓之后,越王杨侗让他向杨广求援,请求杨广还师京城。
元善达突围到了江都,哭着劝谏,洛阳城中己经没有粮食,请求杨广回京、召集天下兵马,否则时间一长洛阳就真的守不住了。
后元善达退下休息,杨广与虞世基商讨此事,虞世基表示越王是被这些居心叵测的人给骗了,毕竟要是情况真的严重到了这般地步,元善达又怎么可能能来到江都?
杨广当即选择了相信虞世基的话,勃然大怒,表示元善达竟敢欺君,首接把元善达扔到东阳郡催运粮草,没多久元善达就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