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王子?我能召唤文臣武将地府的黑白无常
第116章 开民之智,科举制(第3页)
“在科举考试期间,学子不得互相交流,不得随意走动,进入考场之前,需派人严格筛查学子所带干粮,包袱以及衣物,以防有人泄露考题,助考生作弊!”
“待科考结束后,由专人携带官员测评,筛选出上三甲,中三甲和下三甲之人,其后进入殿试,由父皇亲自考验其人水平,确立最后名次排列!”
“上三甲为状元,榜眼,探花,此三甲为状元一人,榜眼两人,探花三人合计六人,此三甲,可根据他们的才能,分配在相应的位置上!”
“中三甲十人,根据他们相应的
排名,或进入六部从底层做起, 或下放到各郡县任职父母官,以三年为期进行考察!”
“下三甲二十人,有才者,分为七品县令,才华次之,可分为九品县令,除此之外,他们也能继续留在太学深造,等待第二次科举考核!”
“以上学子,据称天子门生,中三甲和下三甲之人可赐其进士之名,上三甲赐进士及第,光宗耀祖!”
“当然,以上所选定的人并非说每次科举都要选取如此多的人,宁缺毋滥,若有科举学子不达标,宁可缺少状元,榜眼,探花一职也不能所托非人!”
夏禹所提出的科举制度正是根据大明皇朝科举制结合前世九年义务以及大学的一些升学制度改编而来。
相比于大明王朝,夏禹所提出的科举制更加繁复。
如此也能尽可能的筛选出优秀的学子。
听到夏禹详尽的科举制,夏崇和顾念笙不由得露出一抹讶异之色。
若真按照夏禹的方法实行,那只要严格把控作弊之事的发生,届时筛选出来的官员具有真才实学。
此方法,比起顾念笙此前提及的诏举贤良的变法之策要详尽太多了。
听到夏禹说完,顾念笙长身而起,对着夏禹躬身一礼:“赵王殿下大才,老夫愿以余生,竭尽全力助殿下变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