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开民之智,科举制(第2页)
听到夏禹的分析,夏崇紧锁的眉头逐渐放松。
一旁的顾念笙更是捋着胡须笑道:“好,好啊,好一个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我大夏君主都能做到这一步,我大夏何愁不能兴盛?”
感慨一句后,顾念笙话锋一转,面色严肃的看着夏禹:“赵王殿下,你之策虽好,可却要徐徐图之,开启民智之事,世家定然全力反对,若是强行推行,说不得会逼的那些世家狗急跳墙!”
夏禹淡笑一声:“顾老说的极是,本王打算,率先招募那些寒门以及烈士家中的儿女前去接受书院的读书,待彻底解决世家之患,变法成功之时,再行推举开启民智之事!”
寒门子弟多是一些世家没落后的子弟,他们也属士族一列,若让他们获得读书的机会,世家不会反应太过激烈。
毕竟,只要举孝廉这个制度存在下去,那么这些寒门纵然获得读书机会,可也很难进入朝堂之中。
而那些烈士遗孤,让他们获得读书的机会,谁若是敢反对,夏禹就敢请命,调谁的家属去大夏各处边关为兵。
毕竟,这些人,都是为了镇守大夏各处边关而牺牲的,他们保家卫国,献出自己的生命,谁敢掣肘,那就别怪夏禹辣手无情了。
听到夏禹详尽的安排,顾念笙捋着胡须,看夏禹的目光愈发柔和。
便是夏崇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禹儿此安排甚好,那么你口中的科举制又是什么说法?”
夏禹闻言,侃侃而谈:“科举制建立在学院之上,从蒙学开始,若蒙学考试过关,可获得童生之名,并且以童生之名,入学县学,县学经过考核,可获得秀才之名,秀才可入学郡学!”
“郡学考核过关者,可获得贡生之名,贡生可入学州学!只有州学之中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一年两度的科举制!”
“当然,若是一些在州学表现突出的学子,可进入太学中深造,一应学费,伙食,住宿均由朝廷承担!”
“而科举设定为三年两度,分为春闱和秋闱,每次科举,由父皇和诸位大人出题,此题可为当下我大夏的时政,同时辅以经史子集为题,以此考核参加科举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