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34章 论坛现场·外国专家的质疑(第3页)

 “苏医生,我对这种‘茶包调理’很感兴趣。”索菲娅的声音温和许多,带着德语特有的严谨,“想知道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是某种单一成分在起作用,比如山楂里的黄酮类物质,还是多种成分的协同效应?如果是协同作用,你们如何确保每一批茶包的效果稳定性?”

 苏怀瑾笑了——这正是她期待的提问。从“是否有效”到“如何起效”,质疑变成了探究,这才是对话的开始。她示意技术人员切到下一页:“这正是我们和国内药研所合作的研究方向。我们检测了山楂荷叶茶的活性成分,发现山楂黄酮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荷叶碱能调节肠道菌群,两者结合时,降糖效果比单一成分强1.8倍——这就是中医说的‘君臣佐使’,在现代检测里能看到对应的协同效应。”

 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至于稳定性,我们在甘肃有标准化种植基地,山楂的采摘时间、荷叶的干燥温度都有明确规范,每批茶包都会检测活性成分含量,误差控制在5%以内。就像你们西医要求‘药品批次一致性’,我们用现代种植和检测技术,让传统茶饮也能达到同样的标准。”

 台下的议论声变成了清晰的讨论,有人开始和身边的同行交换意见,笔记本上的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变得密集。苏怀瑾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祖父说的“医道如水流”——遇到礁石不用硬碰,顺着缝隙漫过去,自然能找到新的河道。

 艾伦教授这时在笔记本上写了些什么,然后抬起头,目光与苏怀瑾对上时,微微点了点头。那不是认同,却带着“愿意继续倾听”的开放——对苏怀瑾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