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回国后的热潮·国际患者的预约(第2页)
“苏医生,林老师让我给您带这个。”药童捧着个锦盒进来,里面是几包药膳包,透明包装能看见当归的切片、黄芪的纹理,标签是中英文对照:“当归黄芪乌鸡汤——气血不足者适用,每包热量350大卡,烹饪步骤:加水1500ml,煮沸后转小火炖90分钟”。
“林老师一早就去药膳坊了,说要赶制‘国际版’。”药童补充道,“她还画了体质自测图,说老外看不懂‘痰湿’,就画成‘没搅匀的奶茶’,上面还画了个卡通小人举着奶茶杯,旁边写‘总觉得身体黏糊糊?可能是痰湿体质哦’。”
苏怀瑾刚走到药膳坊,就听见林晚秋的笑声:“这个山楂荷叶茶得用透明袋,让他们看见山楂片和荷叶,才敢喝——上次有个外国游客说‘看不见的东西不敢碰’,透明包装最管用。”
操作台面上摆着排好的茶包,荷叶剪成整齐的小片,山楂去核后切成半月形,颜色红得发亮。林晚秋正给茶包贴标签,英文标注着“主要成分:山楂(含黄酮)、荷叶(含生物碱);功效:辅助调节血糖、促进代谢”,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血糖曲线图标。
“你看这个,”林晚秋拿起张自测图,上面用卡通画分了五种体质:痰湿体质的小人捧着杯没搅匀的奶茶,杯底沉着絮状沉淀;阴虚体质的小人站在沙漠里,头顶冒着热气;阳虚体质的小人裹着毯子,旁边画着冰块。“昨天发了几包去伦敦,有个患者回信说,她女儿指着‘痰湿奶茶’说‘妈妈,我就是这个!’——孩子都能看懂,才算真的讲明白了。”
正说着,林晚秋的手机响了,是国际快递的取件通知。她拿起快递单笑着晃了晃:“伦敦那两家奶茶店又来问了,说想把‘茯苓薏米奶茶’的配方改得更适合当地口味,问能不能用他们的牛奶,我们提供茯苓粉。还说要在杯套上印体质自测图,让顾客先测再点单。”
苏怀瑾翻到艾米的邮件,看着那张舌象照片,忽然想起在日内瓦论坛上,艾伦教授说的“透明的盒子”。原来真正的“透明”,不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是让远方的妈妈敢拍下女儿的舌头,相信几千公里外的医生能看懂;是让伦敦的留学生愿意对着自测图,判断自己是不是“湿热”;是让悉尼的老人敢尝试穴位按摩,觉得“这比头晕的西药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