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46章 媒体的狂欢·爱情与事业的范本

清晨的药香漫进诊室时,苏怀瑾刚把祖父的铜药碾擦到发亮。碾槽里残留的当归粉被她用软毛刷细细扫进瓷瓶,瓶身上“2024年岷县当归”的标签,是陆则衍上周贴的——他总说“药材要记年份,像病例要标日期”。窗外传来赵小胖咋咋呼呼的声音,带着纸张摩擦的脆响:“瑾姐!陆医生!今天的报纸能堆成当归垛啦!”

 陆则衍先迎了出去,回来时怀里抱着半摞报纸,白大褂的下摆沾了点露水。他蹲在诊桌旁分拣,指尖在头版照片上顿了顿——那是他们捧着铜药碾的合影,他的拇指正按在药碾的木柄上,苏怀瑾的指尖刚巧搭在碾轮边缘,两人的手在镜头里离得极近,像正要一起碾药。“《健康报》用了这张,”他抬头时眼里带笑,晨光从他耳际溜过,“摄影大哥说,能看见碾槽里的当归粉,像撒了层金。”

 苏怀瑾拿起最上面的报纸,头版标题《从会诊室到终身契约:一对中西医Cp的“联合方案”》加粗加黑,下面的副标题很细:“当铜药碾遇上听诊器,传统与现代在爱情里找到共鸣”。内页配着他们三年来的合作轨迹图:左边列着“苏怀瑾辨证案例”,从“小周肝郁气滞”到“老顾寒湿困脾”;右边对应“陆则衍监测数据”,标着“心率变异性提升23%”“血压波动幅度下降15%”,中间用红虚线连起来,像份精心绘制的疗效对照表。

 “《都市快报》更有意思,”陆则衍递过另一张,整版都是暖黄色调,左侧是当归叶书签的特写,叶脉纹路被放大成网格状,旁注“手工锻造,复刻岷县当归叶脉”;右侧是铜药碾吊坠的细节,碾轮上的“守正创新”四个字,连刻痕里的包浆都清晰可见。记者写:“这不是普通的信物,是中西医结合的微型符号——铜是传承的温度,纹路是专业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