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首发式现场·读者的狂热
仁济堂前院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打湿时,赵小胖已经带着团队忙了两个钟头。展台沿着老槐树的影子排开,最前头摆着台铜药碾复制品——是按祖父传的那台1:1仿制的,陆则衍特意让人磨亮了碾轮,此刻正映着药圃里薄荷的碎影。旁边的玻璃罐里,当归归头、归身、归尾摆得整整齐齐,标签上印着“《岐黄手记》p38 当归分部位用法”,连切片厚度都和书里写的“2-3毫米”一致。
“瑾姐,手稿复印件按你说的标红了!”赵小胖举着张A3纸跑过来,上面是“老顾的多系统萎缩”病例,“辨证逻辑”四个字用红笔圈了三层,旁边贴着陆则衍整理的吞咽功能评分表,蓝线从“2分(需鼻饲)”爬到“6分(可自主进食)”,像条向上的小尾巴。他把纸钉在展板上,又往铜药碾里撒了把干薄荷:“刚试了,碾起来沙沙响,网友肯定爱拍。”
七点刚过,竹门外就传来窸窣的脚步声。穿蓝布衫的老人攥着油纸包,指节把布面捏出浅痕——那是他老伴的咳嗽老方子,用三层油纸裹了三天,边角还沾着家里药罐的药垢。“苏医生在吗?”他踮脚往里望,看见苏怀瑾正在给药材标本贴标签,声音突然发紧,“我家老婆子咳了半载,西药吃了不少,听说你能调老方子……”
没等苏怀瑾应声,竹门被推开得更大了。背着双肩包的姑娘举着手机录像,镜头扫过“带老药方来免费答疑”的木牌子;推婴儿车的宝妈弯腰给孩子戴口罩,车兜里露出本塑封的《岐黄手记》,封面上祖父题的“守正创新”被阳光照得发亮;甚至有穿校服的学生攥着笔记本,扉页上抄着书里的“疏肝茶配方”,说“想让苏老师看看我抄错没”。
队伍绕着河坊街转了个弯,排在队尾的小伙子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能看见展台前的热闹:“家人们看这队!仁济堂平时抓药都没这么多人,今天全是来等苏医生答疑的——我妈让我带她的‘安神方’来,说吃了总头晕,书里说‘体质不对要调方子’,我倒要看看怎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