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56章 守旧派的“转变”·老专家的推荐

王教授的博客后台弹出“发布成功”提示时,窗台上的文竹正被晨风吹得轻晃。他摘下老花镜,指腹在鼠标上悬停片刻——那篇《我为什么推荐<岐黄手记>》的草稿,他删改了七次,从最初的“商榷”口吻,到最后几乎是平和的叙述,连自己都觉得意外。

 书桌上摊着两本书:一本是翻得起毛边的《伤寒论》,夹着的便签上有他年轻时写的批注“古方一字不可改”;另一本是《岐黄手记》,书页边缘已经折出浅痕,“改良四物汤”那页还粘着片晒干的薄荷叶——是孙女喝药时留下的。

 三天前,他在学术群里看到有人转发苏怀瑾的书,第一反应是皱眉。这位以“古方不可轻改”闻名的老专家,至今记得五年前在全国中医大会上,和苏怀瑾祖父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他拍着桌子说“张仲景的方子动一味药,就失了原意”,苏老先生笑着回“可张仲景也没见过现代人总盯着屏幕啊”。

 没想到转身就被自家孙女“教育”了。小姑娘沉迷短视频,最近总说“眼睛干得像进了沙子”,揉得眼尾发红。西医开的人工泪液滴了两周,效果甚微,孩子却指着《岐黄手记》里的方子说:“爷爷,这个有小朋友案例,加了冰糖,肯定不苦。”

 他起初是不屑的。“胡闹,”他把书推到一边,指着《伤寒论》,“四物汤是补血的,哪能随便加薄荷?”但架不住孩子软磨硬泡,说“书里有数据,干预后小朋友的干眼症状好转率62%”,还把自己的舌尖凑过来:“你看,我舌尖红,书里说这是‘肝火旺’,得清一清。”

 拗不过孙女,他还是按方子抓了药。当归6g、熟地9g、白芍6g、川芎3g——这是四物汤的经典配比,他抓药时特意用戥子称得毫厘不差;额外加的枸杞5g、薄荷3g,他却攥在手里犹豫了半天,总觉得像给清水里加了不该有的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