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57章 海外版权输出·中医的国际语言(第2页)

 “我们有个小要求。”马克从公文包里拿出份设计草图,“希望保留这个对应表,就像西医读者的‘翻译器’;另外,能不能加些药材实拍图?比如当归的归头、归身、归尾——很多西方读者没见过原药材,直观的图片能帮他们理解‘为什么不同部位功效不同’。”

 他指着草图上的封面设计:左侧是祖父题的“守正创新”,右侧是铜药碾和检测仪的插画,中间用英文写着副标题——《从舌苔到数据:中医的现代验证》。“这个副标题能抓住核心:西方读者最关心的是‘每个结论都有西医数据支持’,这让中医从‘替代医学’的标签里走出来,成为‘可验证的实践医学’。”

 签约那天,马克带来了英文版样章。苏怀瑾翻开“甘肃当归种植”章节,里面加了老杨在田间测土壤ph值的照片,配文写着“6.5的酸碱度最适合当归生长,此时阿魏酸含量最高”;“红景天”章节附了卓玛采收红景天的照片,标注“海拔3800米以上的红景天苷含量更稳定”。

 “这些细节能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中医不是凭空而来的经验,”马克指着照片里老杨手里的当归苗,“它扎根在土地里,有药农的智慧,有现代检测的验证,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叙事。”

 陆则衍忽然想起在甘肃当归田,他蹲在地里测土壤成分时,苏怀瑾说“当归的‘药性’,其实就是有效成分和生长环境的总和”。现在,这句话正通过书页,被翻译成国际通用的语言——阿魏酸、红景天苷、ph值,这些名词像桥梁,让铜药碾里的智慧能被更多人看见。

 英文版在亚马逊上架那天,苏怀瑾收到了马克发来的截图。评论区里,一位纽约家庭医生写道:“我给一位代谢综合征患者推荐了山楂荷叶茶(按书里的比例:山楂5g、荷叶3g),三个月后他的甘油三酯从2.8mmoll降到1.6mmoll。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不是‘神秘的东方魔法’,是有临床依据的补充医学——它能解决西医单独处理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