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57章 海外版权输出·中医的国际语言(第3页)
更意外的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中医研究中心发来邮件,说要把书里的“中西医指标对应表”纳入教学大纲,“让学生理解‘舌脉辨证’和‘生化指标’的关联,这是跨学科教育的好案例”。
苏怀瑾把英文版样书放进陆则衍送的胡桃木书架,正好在中文版旁边。阳光透过窗,照在“守正创新”的题字上,也照在英文副标题上——两种文字在光影里重叠,像铜药碾和检测仪的影子,终于在同一个时空里,找到了共鸣的频率。
她忽然想起艾伦教授在国际论坛上说的“你们在把黑箱变成透明的盒子”。这个盒子里,有当归田的晨光,有红景天圃的雪山,有老顾重新能吞咽的粥香,有小周不再烦躁的键盘声,更有中西医对话时,那些慢慢相通的语言——原来真正的传播,从不是强行输出,是找到共通的逻辑,让不同的视角,看见同一个真理:好的医学,终究是让人好好生活。
马克离开前,在铜药碾里放了片波士顿的枫叶标本。“等英文版再版时,我想加个章节,”他笑着说,“写写你们的红景天在哈佛实验室的生长数据——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证据,也是世界拥抱中医的开始。”
铜药碾里,当归的余香和枫叶的清冽慢慢交融。苏怀瑾知道,这不是结束。就像书里写的“传承不是固守,是让三百年的智慧,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现在,这颗种子已经落在了海外的土壤里,等着长出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