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58章 陆则衍的“礼物”·定制书架(第2页)

 他又指向中间层:“这层放我们的合作病例。你记得吗?老顾最近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了,他儿子拍了视频,我整理成了随访记录;小周换了份不熬夜的工作,皮质醇值稳定在7ug/dl,这些都能按时间线订成册子,比单纯的病例报告鲜活。”

 最下层的隔板稍宽,陆则衍蹲下身,指尖扫过板面上的浅痕——是特意留的,方便放孩子们的手工作品。“研学班的丫丫画了幅铜药碾的画,说要送给你当书签;小宇用黏土捏了当归的根茎,还标了‘归头、归身、归尾’,这些都能摆在这。”

 苏怀瑾忽然想起他在序言里写的“最好的药方,是和你一起把每个病例写成生活”。此刻看着这个书架,才真正懂了这句话的分量:铜药碾是“过去”,是祖父传下来的老智慧,是铜药碾里碾过的无数药材与光阴;他们的着作和病例是“现在”,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是老方子在现代人身上长出的新疗效;孩子们的作品是“未来”,是那些被中医打动的童心,是传承要去的方向。这三层环环相扣,少了哪层,都不算完整的传承。

 她拿起一本样书,想插进第二层的空档,陆则衍却轻轻按住她的手:“等等。”他眼里的笑意像书房的台灯,暖得很实在,“等颁奖那天再放——我猜这本书,很快会有新的荣誉要陪它一起住进来。”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打开是枚铜制的书签,形状是片完整的当归叶,叶脉上刻着行小字:“从铜药碾到健康册,我们一起走的路,都算数。”“去年在甘肃当归田,你说‘当归的每个部位都有用’,”陆则衍把书签放进她手里,“就像我们做的事,看似零散的病例、数据、科普,其实都在往一个方向走——让中医能被看见,被相信,被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