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67章 疫情拐点·中医方案的功劳(第2页)
正看着,社区王主任的电话打了进来,背景里能听到锣鼓声。“苏医生!我们上公示啦!”他的声音比平时高了两度,“‘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你、我,还有林晚秋姑娘都在上面!刚才社区敲锣打鼓送喜报来,我把红榜贴在服务中心最显眼的地方了!”
苏怀瑾点开王主任发来的照片:红底黑字的公示名单里,“苏怀瑾”三个字旁边,是“社区王主任”“林晚秋(中药厂协调)”。三人的合影里,身后墙上挂着居民送的锦旗,金线绣的“藿香驱寒湿,仁心护平安”在阳光下闪着光,边角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浆糊——显然是刚挂上去的。
“晚秋说她收到药厂员工的消息,现在车间里都在传‘我们做的茶包救了人’。”陆则衍翻着手机,把林晚秋发来的照片给她看,“她把公示名单打印出来,贴在生产线旁边了。”
下午,陆则衍搬了个小梯子,在仁济堂的“荣誉墙”上钉了枚新钉子。之前的《岐黄手记》获奖证书、健康管理中心“国家级基地”铜牌旁边,又多了张剪下来的报纸——上面正是“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的公示名单。
“现在这面墙才算完整。”他后退两步打量着,指尖从每个荣誉上扫过,“《岐黄手记》是日常调理的成果,慢性病管理基地是体系的认可,这个是应急攻坚的战绩。”他转头看向苏怀瑾,眼里的光比窗台上的薄荷还亮,“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既能守着药圃慢慢熬粥调理,也能在疫情里快速出手救人。”
记者来采访时,摄像机镜头先扫过荣誉墙,又落在药圃里的藿香苗上。“苏医生,这次抗疫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女记者举着话筒,眼里带着好奇。
苏怀瑾弯腰掐了片藿香叶,递到镜头前:“是知道了中医不仅能治慢性病。”她指尖捻着叶片,清香漫开来,“就像这藿香,平时能当香料放进药膳,急的时候能做成茶包止泻。它的本事没变,关键是我们找到让它在不同场景发光的法子——日常调理用它的‘温和’,疫情应急用它的‘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