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71章 收徒公告·3年认药的门槛

晨光漫进仁济堂时,先落在祖父的铜药碾上。青灰色的石质底座沾着点昨夜的露水,碾槽里的刻痕“守正创新”被阳光描得发亮,连残留的当归细粉都成了金褐色。苏怀瑾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收徒公告的最后一句:“学医先学认药,认药先认心——心不诚,认不准药;认不准药,开不出好方。”

 笔锋顿住时,墨汁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圆点,像颗饱满的药籽。她把公告平铺在晾纸架上,看着宣纸上的字迹——没有华丽辞藻,只说清了核心规矩:“先学认药3年,能准确辨别300种药材真伪、炮制火候(如酒蒸当归的软硬、炙甘草的蜜色),方可学开方。”

 陆则衍端着刚熬好的陈皮茯苓茶走进来,指尖碰了碰纸面:“这门槛够高的。现在医学院学方剂都不用认这么多药,直接记药名剂量就行。”

 苏怀瑾接过茶杯,热气漫过鼻尖时,想起祖父带她认药的第一个春天。那时她才八岁,蹲在当归田里,祖父让她摸归头的油点:“记住这手感,像摸着浸了油的棉絮,假当归摸起来是干硬的。”现在想来,那些摸过的油点、闻过的药香,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扎实。

 “开方就像盖房子,药材是砖瓦。”她望着窗外的药圃,薄荷刚冒出新叶,嫩绿里带着点紫,“砖瓦要是掺了沙土、混了次品,房子再好看也经不住雨。3年认药,不是刁难,是让他们先学会辨‘真’——真药材、真功夫,才有真疗效。”

 公告在仁济堂官网发布时,赵小胖特意加了张苏怀瑾在药圃认药的照片:她蹲在黄芪地里,指尖捏着根刚挖出的黄芪,正对着阳光看断面的“菊花心”,白大褂的下摆沾着点泥土。配文写着“瑾姐说:认药没有捷径,得亲手摸、亲口尝、亲眼辨”。

 苏怀瑾本以为这样“反潮流”的要求会让报名者寥寥——毕竟现在年轻人总想着“快速出师”,谁愿意花3年只埋头认药?没想到第三天一早,负责后台的药工就跑来敲诊室的门,手里的平板快握不住:“苏医生,报名的有500多人了!好多年轻人在备注里写了认药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