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AI舌诊仪的争议与破局(第2页)
接下来的七位患者都很顺利:长期失眠的老师舌红少苔,Ai判“阴虚”,苏怀瑾摸脉细数,结论相同;爱吃冰饮的姑娘舌边齿痕,Ai判“脾虚”,苏怀瑾按脉濡弱,建议“停冰饮,喝小米粥”。弹幕开始松动:
“居然还挺准?我姥姥说的‘舌胖有齿痕是脾虚’,Ai也看出来了。”
“这白领我认识,确实感冒了,Ai说的生姜汤,她妈昨天刚给她煮过。”
直到第八位患者走进来——是位帕金森患者,头发花白,说话时头微微颤。他张开嘴,舌尖抵着上颚,舌体却像被风吹动的柳叶,轻轻抖着。Ai镜头扫了三次,报告始终是“舌体正常,平和体质”。
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我看着舌头在动啊,机器没拍出来?”
苏怀瑾没说话,先让患者伸出手——指尖也在微颤。她搭脉时,指尖感受到脉象弦劲如按弓弦,像要绷断。“这不是平和体质,”她收回手,声音清晰,“舌体颤动、脉象弦劲,是‘肝风内动’,得用平肝息风的方子。Ai能看到舌的颜色形状,却看不到动态的颤动——这是活人身上的信号,机器暂时还认不出来。”
最后一位是冠心病患者,舌苔薄白得像张宣纸,看着再正常不过。Ai立刻判“平和体质”,还建议“日常可喝菊花茶”。患者却皱着眉:“我最近总觉得胸口闷,像压了块石头。”
苏怀瑾让他抬起舌底——人群里发出一声低呼:舌底的络脉紫得像淤住的血。她再搭脉,脉象沉涩如刀刮竹。“这是气滞血瘀,”她肯定地说,“舌底紫暗是瘀血的信号,Ai没扫到舌底,漏了关键。”
直播弹幕彻底炸开了:
“原来如此!舌底紫暗我知道,我爷爷冠心病也这样,老中医说‘这是血淤住了’!”
“帕金森患者的舌头会抖?我第一次知道,Ai确实看不出来啊。”
“这下明白了——Ai看静态,医生看动态+脉象,根本不冲突!”
苏怀瑾对着镜头,举着患者舌体颤动的视频回放,画面里的舌体颤得更明显了:“Ai的准确率是85%,已经很优秀了,就像体温计能测体温,但判断发烧是感冒还是肺炎,还得靠医生。它能帮我们快速筛查典型体质,比如明显的痰湿、阴虚,让医生少做重复工作,把精力放在复杂病例上——比如这位大爷的肝风内动,那位叔叔的气滞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