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84章 AI舌诊仪的争议与破局

仁济堂的Ai舌诊仪刚拆箱那天,阳光正落在后院的铜药碾上,把薄荷粉照得像碎银。小棠正用它拍当归的断面照,屏幕上突然弹出本地论坛的推送——《机器能诊病?这是丢了中医的根!》,发帖人id是“祖传中医王”,字里行间像裹了火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是骨、望诊是肉,现在倒好,连脉都不摸,光靠个镜头扫舌头就敢断体质?这是把老祖宗的家底当破烂扔!”

 评论区像被泼了油的火堆,瞬间烧起来:

 “我姥姥说‘好医生一摸脉就知道你昨晚吃了啥’,机器能有这本事?”

 “之前在某连锁医馆试过Ai问诊,说我‘火大’让我喝凉茶,结果越喝越虚,老中医摸脉才说我是‘虚火’,差点被耽误!”

 “资本就知道搞这些花架子,传统都快被嚯嚯没了!”

 赵小胖刷着评论,急得直挠头:“瑾姐,这要不删了?看着堵心。”

 苏怀瑾正用Ai拍舌苔样本,闻言抬头,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上面是位患者的舌象,舌红少苔,Ai标注“阴虚体质”,和她搭脉的结果一致。“删了干什么?”她把平板转过来,屏幕照亮她的眼睛,“有争议是好事,说明大家在乎中医的根。刚好借这个机会,让大家看看Ai到底是‘抢饭碗的’还是‘搭帮手的’。”

 她让赵小胖发了条直播预告,配文简单直接:“明天上午10点,仁济堂诊室直播‘人机比对’——Ai舌诊仪vs苏怀瑾,谁更准?欢迎来挑错。”

 直播当天,诊室的门槛差点被踏平。药工搬来十张竹椅,还是有患者挤在门口,举着手机录像。苏怀瑾穿了件月白长衫,站在Ai舌诊仪旁,身后的墙上挂着《脉经》的拓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八个字被晨光照得发亮。

 “今天请了10位志愿者,”她声音清透,压过人群的低语,“都是提前沟通过的普通患者,Ai先诊,我后诊,结果当场公示。”

 Ai舌诊仪的镜头亮起来时,人群静了静。第一位是刚感冒的白领,舌苔白腻得像铺了层薄霜,她自己说“总觉得冷,流清鼻涕”。30秒后,Ai报告弹出:“寒湿体质,建议生姜葱白汤,避生冷。”苏怀瑾搭脉时,指尖轻轻按在寸口,脉象浮紧如按葱叶——正是风寒表证。“和Ai说的一致,”她抬眼笑,“这局Ai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