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87章 线下体验店·科技与传统的碰撞(第3页)

赵小胖举着相机穿梭在人群里,镜头扫过铜药碾旁堆着的薄荷(刚收的,还带着露水),扫过Ai屏幕上跳出来的“体质建议”,最后落在苏怀瑾身上:“瑾姐,你看这场景——老的小的都在这儿找着乐子了!”

苏怀瑾望着玻璃那头,铜药碾的“咕噜”声、游客的惊叹声、试喝区的谈笑声混在一起,像支热闹又妥帖的曲子。她忽然想起祖父说的“中医不是冷板凳上的学问”——铜药碾不只是老物件,它能碾薄荷、能教孩子“药要碾才细”;Ai舌诊仪不只是机器,它能答疑问、能引年轻人靠近;展台里的药材不只是标本,它们能被触摸、被闻味、被讲成“生花生和炒花生”的故事。

“这才是真的活起来了。”她轻声说。阳光从木窗漏进来,一半落在Ai屏幕的蓝光上,一半落在铜药碾的暖黄上,两种光在地上融成一片,像给传统和科技搭了座桥——桥这头是老手艺的温度,桥那头是新工具的便捷,而桥上走着的,是愿意停下来、认真感受中医的人。

傍晚关店时,小棠整理体验区,发现触摸区的绒布上多了片银杏叶,大概是哪个孩子留下的;铜药碾的碾槽里,不知谁放了颗桂花,薄荷香混着桂花香,清清爽爽的。赵小胖的相机里存了三百多张照片,最后一张是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正跟着小棠的手势点Ai屏幕,嘴角翘着,像得了块糖的孩子。

苏怀瑾锁门时,风铃又“叮铃”响了一声。她回头望了眼亮着暖灯的体验店,忽然觉得:所谓“守正创新”,从来不是传统和科技各站一边,而是让铜药碾的碾轮和Ai的数据流能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让老辈人能摸着熟悉的药材,年轻人能玩着懂的科技,最后都在这方小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医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