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388章 老年用户的“数字化”·弟子的耐心(第3页)
张阿姨按对时,李阿姨比自己学会时还高兴,拍着她的手背:“你看!这不就成了?咱老姐妹也能跟上年轻人的步子!”
这些老人成了仁济堂的“义务宣传员”。每天早上在公园遛弯,张老伯会掏出手机给老伙计们演示:“你看,我刚订了山楂荷叶茶,三天就到,不用麻烦孩子。”李阿姨则把小程序里的养生视频转发到老年群:“瑾姐说‘吃西瓜别冰着’,你们也看看,比孩子们念叨管用。”
有次苏怀瑾路过公园,听见长椅上的老人们在说:“仁济堂的小姑娘有耐心,教咱用小程序,比孙子有功夫。现在买药、看养生视频,自己就能弄,心里敞亮!”
她站在柳树下,看着张老伯给老李演示怎么拍舌苔照——他举着手机,让老李张开嘴,自己退到两步外:“小棠说离远点拍才清楚,你看这舌头,红不红?”老李配合地伸着舌头,两人的影子被晨光拉得长长的,像幅温暖的画。
体验店的老年课堂还在每周三下午开课。小棠在黑板上画了新的示意图——教大家怎么看直播里的药材鉴别。老人们戴着老花镜,跟着屏幕里的讲解点头,有人拿笔在本子上记:“硫磺枸杞亮,真品暗。”
苏怀瑾偶尔会进去坐会儿,听张老伯骄傲地说“我孙子都夸我会用小程序了”,看李阿姨帮新来的老人调手机模式。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身上,药香混着陈皮茶的暖香,让人觉得踏实。
她忽然明白:数字化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对老人来说,那些调大的字体、画满箭头的示意图、耐心的讲解,不只是学会用小程序的工具,更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能行”的底气。就像祖父说的“医病先医心”,这份能自主买药、能看懂养生知识的成就感,比任何调理方子都更能让他们心里敞亮。
下课铃响时,老人们排着队往外走,手里大多攥着那张“三步法”示意图。张老伯走在最后,回头对小棠挥挥手:“下周我带老李来,他想学制当归的视频!”他的手机揣在裤兜里,屏幕亮着,是刚订好的山楂荷叶茶订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