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风沙原·土风共生(第2页)
“土怕的不是风线,是你心里的‘闭’;风衰的不是浆少,是你念里的‘疑’。”吴仙对渠师说,又对风匠轻语,“你砌的不是墙,是想让族人住得安稳的愿;他缝的不是囊,是想让原上的家添些护的盼,原是一条心。”
渠师深吸口气,将夯土砖往流尘线外砌——那干沙竟顺着土纹的脉络化了,砖缝对接时凝成坚层,稳稳连成新的渠壁;风匠捧着引风浆,往破风囊的纹路上涂去——那干泥竟随着囊皮的舒展落了,囊口鼓出饱满的弧度,结出柔韧的风纹。渠壁渗出的湿气,刚好润了风囊;风囊鼓荡的气流,恰好吹净了渠底的积沙。
废渠口的“僵”活了。
风沙原中央的“衡沙台”是块奇石:土族站上去,石面会浮现田垄状的纹路,标出水源的走向;风族靠上去,石面会透出气流状的脉络,指示风势的强弱。此刻台边围着两族的族人,正为“固沙林”的范围争执——土族说该往南扩,方便引水;风族说该向北缩,免得被土埋了风道。石面上的田垄纹与气流脉缠成死结,竟把两族插上去的测水符、探风珠全绞成了碎末。
“这是‘争’的结。”吴仙走上衡沙台,共在环的光漫过石面,死结般的纹路忽然顺着石缝舒展开,在南侧分划出“引水区”,在北侧圈出“导风带”,中间留出条“共沙道”——原来石下藏着条贯通南北的暗流,土靠风散湿,风靠土固沙,本是同源。
他对土族族长说:“十八年前你们的粮田遭沙埋,是谁用风力吹净了积沙?”又对风族首领道:“十五年前你们的风寨被沙堵,是谁用土袋垒成通道护住了风囊?”
衡沙台忽然震颤,田垄纹与气流脉在石心汇成个“生”字。有个土族少年摸出块刻着风纹的陶牌,风族少女掏出片嵌着土粒的风羽,牌与羽合在一起,竟发出浑厚的共鸣——那是百年前两族合制的“通尘符”,早被当作废品埋在沙下。
衡沙台下的“怒”消了。
日头当顶时,风沙原的“融沙坪”腾起热浪。
坪是两族共造的,南侧摆着土族的制陶轮,北侧架着风族的编风架。土族的制陶师教风族少年“夯土术”,说能让风橇更稳;风族的御风师教土族少女“辨风法”,说能让粮田避沙。有个瞎眼的土族乐师,正用一曲《厚土吟》换风族的“明目沙”——沙能让他略辨光影,曲能让风族的幼崽安睡,各得其所。
但吴仙注意到沙坡后的“弃物洼”。
洼里堆着些“残物”:有土族烧裂的废陶片,风族嫌它带着土腥;有风族磨破的旧风绳,土族怕它沾着沙砾。可吴仙“觉”到这些残物里藏着“合”的机缘:陶片的坚硬能让风绳添份“固”,风绳的柔韧能让陶片增份“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