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8900亿光年辽西的桃苏
第262章 当“神族”遇上“共产主义”困惑但开放
大陆方面对俊仁亲王捐款的反应,与老蒋的暴怒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既困惑,又不至于过度反应,而是以一种谨慎的怀疑态度和政治智慧来对待这位“倭国友人”。
大陆方面对俊仁的第一印象,与老蒋类似,但解读方式不同:
“他是倭国人,但他在二战中救过盟军,是反战人士。”
龙国高层知道俊仁在二战期间的行为(如救助盟军),认为他属于“倭国反战力量”,而非军国主义分子。
这一认知让大陆对俊仁的“善意”持开放态度,至少不认为他是“敌人”。
“他捐款给中日友好协会,是支持民间交流。”
龙国当时正推行“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政策,俊仁的捐款符合这一方向,因此大陆对他的行为持谨慎欢迎态度。因为共产主义的核心信仰之一是无神论(《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这种矛盾心态体现了龙国的实用主义外交策略:
不否定对方的信仰(避免激化矛盾)。
但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不轻易接受“神族”说法)。
大陆方面对俊仁的态度,可以总结为:
“接受捐款,但不炒作‘神族’话题”——毕竟,俊仁的捐款是实实在在的,而“神族”说法过于超前,不利于宣传。
1952年的中国正处于战后恢复期,外汇极度短缺。5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年外汇储备的约1%(按1952年中国外汇储备约5亿美元估算),足以购买数千吨粮食或关键工业设备。这笔资金对缓解中国大陆的经济压力具有实质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