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俊仁跳脱的本质
俊仁亲王的"跳脱"(日语中常形容为「型破り」或「変わり者」)确实不是简单的任性或幼稚,而是一种对僵化体制的本能反抗,甚至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困境的深刻困惑。他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比表面更复杂的思考。
作为皇室成员,俊仁从小接受严格的宫廷教育,但他的思维方式却明显游离于传统框架之外:对宫内厅的抵触宫内厅是倭国皇室的"管家机构",负责管理皇室事务,但其保守、僵化的作风常被皇室成员诟病。俊仁认为它过度束缚皇族的个人自由,甚至压抑了皇室应有的社会影响力。
"不合群"的社交风格他不太热衷于皇室外交的繁文缛节,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这在等级森严的倭国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反抗并非叛逆,而是一种对"皇室应该是什么样"的重新定义——他或许认为,皇室不应只是国家象征,而应更积极地参与社会议题(如和平、环保、国际和解)。
俊仁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无法理解",反映了他超越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要分成两个阵营互相厮杀?"
在冷战高峰期,世界被简单划分为"资本主义vs共产主义",但俊仁认为:
共产主义(尤其是龙国的实践)强调平等,但有时过于理想化,导致经济和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尤其是漂亮国的模式)强调自由市场,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同样严重。他觉得:人类本可以合作,却因为意识形态差异陷入仇恨,这是一种"文明级别的愚蠢"。这种困惑并非无知,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他认为,政治制度只是手段,而人类的共同福祉才是目的。
俊仁对龙国的捐款行为,表面上是支持中日友好,但更深层可能是他对龙国内战悲剧的反思:
"为什么龙国人要自己打自己?"
他认为,国共内战是"同一民族的内耗",而倭国作为曾经的侵略者,有责任推动和解。八路军的"道德形象"(不烧杀抢掠)让他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国民党腐败统治的力量,甚至可能认为中共的纪律性更接近"理想政治"。这种态度并非亲共,而是对"人类为何不能和平共处"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