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吴太垂泪,慈母心肠(第3页)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我曾在关键时刻救过孙尚香的性命,这是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心存感激的恩情;

 

其二,我在江东担任参军期间,虽然行事低调,

 

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例如赤壁之战前的分析、战后的部分策略建议)展现出的才智和眼光,

 

想必也通过某些渠道传入了她的耳中。

 

她或许认为我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并且对孙家、对尚香有过恩情的年轻人。

 

此刻,她提及我,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

 

也许是在感叹,如果当初尚香遇到的是像我这样年轻有为、又彼此有过交集的人,该有多好?

 

也许是在潜意识里,将我看作一个可以信赖、或许能为女儿解开心结或提供帮助的人?

 

甚至,这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对比

 

——对比那个即将成为女婿的“老英雄”刘备和我这个“年轻才俊”陆昭,流露出对女儿未来幸福的一丝隐忧和不甘?

 

无论她的具体想法是什么,这一句感慨,至少透露出:

 

在我与刘备之间,吴国太在情感层面上,恐怕更倾向于前者(即我)。

 

虽然理智告诉她必须支持联姻,但她的“慈母心肠”,使得她对那个能让女儿“或许”更好的可能性(即使那个人是我),抱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期望。

 

这对我的计划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吴国太虽然不太可能公然反对孙权的决定,

 

但她对女儿的深爱和对现状的无奈,意味着她很可能成为一个“沉默的同情者”。

 

如果我能提出一个既能保全江东颜面,又能让孙尚香“看起来”不那么委屈的方案,

 

吴国太出于母爱,很可能不会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在暗中予以默许或提供便利。

 

这位在关键时刻能够影响孙权决策的国太,

 

她的眼泪,她的挣扎,她的那一句无心之语,都成为了我棋盘上需要仔细考量的重要变量。

 

亲情与政治的角力,在深宫中无声地上演。

 

而我,则需要在这场角力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撬动整个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