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搜刮九头蛇战舰(下)(第2页)

 

半个多小时后,高速航行中的“鸾鸟”号完成了轨道机动,恰好在天宫站完成了一圈对地公转后,出现在了天宫站的后方。它缓缓调整好轨道高度与入站速度,巨大的舰体在太空中显得雄伟而疲惫。随后,“鸾鸟”号便在天宫站太空港发射的无人机引导下,顺利地返航,缓缓驶入空间站的庞大港湾。

 

天宫站的驻站人员们,这些留守在后方、心系前线安危的科学家、工程师与技术保障人员,早已激动不已地守候在了太空港周围的观察窗前。他们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感:既为“鸾鸟”号在与外星文明的首次正面交锋中取得胜利感到由衷的兴奋与骄傲,那代表着人类并非不堪一击;又为“鸾鸟”号那庞大舰体上,触目惊心的、好似血肉模糊般满目疮痍的伤痕而感到深深的恐惧与担忧。

 

那道贯穿舰体的激光烧蚀痕迹,那片扭曲变形的装甲,那失去武器的基座,都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斗的残酷与外星武器的可怕。

 

在那些“九头蛇”外星人的武器面前,人类目前已知的所有最先进的材料似乎都难以抵挡其攻击,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没有任何较为有效的防护能力。

 

而人类引以为傲的武器,对于“九头蛇”战舰那奇异的装甲和结构,其攻击效果却又是微乎其微,就像挠痒痒般无法造成实质性威胁。

这种不对等的攻防能力,让材料学、物理学和军事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他们估计已经要焦虑得睡不着觉了。这种技术差距,这种材料劣势,是摆在人类面前最直接、最致命的挑战。

 

如果他们再不加班加点,不惜一切代价,想办法攻克科研难关,找到能够抵御外星武器的新材料、新原理,找到能够有效摧毁外星舰船的新武器,那么,他们可能就要成为在下一次外星入侵来临之际,无法保护人类、导致文明覆灭的全人类的罪人了。

 

一部分从“九头蛇”战舰上回收的外星战利品,特别是那些珍贵的生物样本和小型技术设备,会被小心翼翼地划分给天宫站上配备了最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和精密研究仪器的实验室,以供科学家们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而剩下的绝大部分,特别是那些体积较大、具有潜在战略价值的外星造物,则会安排专门的航天飞机,以最稳妥、最安全的方式,转运到地面上“学院”的科研机构,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解决完这批至关重要的“货物”的运输和分配问题后,摆在天宫站工程师们面前的,唯一、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就只剩下全力以赴,修复“鸾鸟”号这艘伤痕累累的战舰了。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不就是修一艘船吗?实则困难重重!并非是说工程师们有能力按照设计图纸从零开始建造一艘全新的宇宙战舰,就一定有能力将一条受到严重损伤、结构复杂的舰船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