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人才济济

 皇帝糊名,显然是为了公平,他们当然高兴。 

 来京城考试的人,并不只是为了享受京城的繁华。 

 很多人结伴前往国子监,听大儒讲学。 

 大儒讲学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超家乡的夫子们。 

 李恪研发出更先进的印刷术和造纸术,导致书籍价格大幅降低。 

 但印刷的主要是经典作品,而带有大儒释义的文本由于难以统一,所以印刷困难。 

 一旦朝廷选用某位大儒的手稿印刷,等于将他的思想定位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李恪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哪怕是对儒学也不例外。 

 上次因为皇位变动,科举停了一次,直到今年才重新开考。 

 李恪为了让更多人才参加,放宽了限制。 

 这一放宽,去京城考试的人就一下增加到快五千。 

 还有参加武举的,虽然不太擅长诗文,但也不愿意落后,经常去国子监旁听。 

 这么一算,人数加起来超过六千。 

 李恪也清楚,当前科举问题一大堆。 

 但想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他的威望还不够。 

 这两年,他忙活着推动河北道的改革和其他一堆大事,已经心力交瘁了。 

 要是再贸然对科举实行更多的改革,朝廷可能真的应付不过来。 

 但是,有一点非改不可。 

 那就是得把吏部负责科举的权力收回来,让礼部来管。 

 吏部本来就掌握着选人的大权,如果再把科举这块交给他们,那权力就太大了。 

 不过,转移权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科举自创立以来,便一直由吏部主持,他们对流程和筹备驾轻就熟。 

 突然转给礼部,磨合期的难度和时间都是问题。 

 因此,今年的科举依旧由吏部负责,但明年起就会移交给礼部,这是吏部最后一次主持科举。 

 今年科举考试流程与往年不同,明法、明算等科目录取人数远超其他。 

 目前大唐还没有科举出身的高官,部分人参加科举只为博取名声,并不是想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