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人才济济(第2页)

 李恪这次的调整,就是提升了明法、明算这些课目的地位,但说实话,学生们心里都有数了。 

 明经、进士两科是最难啃的骨头,录取的人数也少,想要考上确实不容易。 

 不过一旦考上了,当官的起点也比其他科目高。 

 至于明算、明法这些,录取的人数多,难度也不大,朝廷还答应,直接让他们去地方州郡干活,当个佐吏之类的。 

 这么一看,两者的区别就很明显了。 

 如果是觉得自己文才不错,自信心爆棚的,那肯定选明经和进士。 

 如果是想尽快混进官场,不那么自信的,就会选明算这些科。 

 为了让学生们能好好想清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李恪特意把明经和进士两科作为首选的考试科目。 

 这期间,会留出半个月的时间,让大家慢慢考虑要不要参加后面的科目考试。 

 现在大家都觉得进士科比较牛,明经科也还行。 

 再加上实行了糊名制,很多长期研究文学的学生都挺有信心的。 

 他们觉得,以前没通过科举,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够厉害,而是科举制度不太公平。 

 现在有糊名制,大家都公平竞争,所以都积极地报名参加明经和进士两科。 

 可惜,他们严重低估了李恪的狡猾。 

 李恪有意让多数考生转向术科,以此作为打击,这是他精心策划的策略。 

 李恪不仅提高了这两科考试的难度,还从朝中权贵那招募了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原本没有显赫的背景,然而通过科举重塑身份,成为进士,表示了李恪对科举的重视。 

 虽然李恪没安好心,但他为了证明自己没作弊,等两门考试成绩一出来,就赶紧让少府的工匠把大家的文章印出来,搞了本文集贩卖。 

 京城的文人雅士也特想看看今年的中举人到底有没有两下子。 

 最后,是来自河北道的郭安就拿了第一,成了状元。 

 魏征这些天高兴得合不拢嘴,见着老朋友就忍不住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