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泸州老叫
第672章 肥料贵不贵(第3页)
“这两年年景好,朝廷政策也好,去年我家分到了八百二十唐币。
李恪竖起大拇指,“这确实不少。” “是啊,农业投入也不小,要不是朝廷帮忙,也分不到这么多。”
“分了钱后,我们还会捐一点给村里修路、买设备,这是固定的,大家都愿意。”
“不过,还是比不上城里人的收入。”
“我听说,京城内的人,一个月就能挣二百唐币。”
老汉一脸羡慕。
“我和儿子他们商量好了,今年让他们去城里,我和老伴在家看孩子。”
李恪:“城里收入是高,但消费也高,一年能不能攒下一半都不好说,哪有你们这种悠闲日子,不用管事。”
“您说得对。”
老汉笑了起来,显然很满意。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李恪才告辞。
曹正:“看到百姓生活得好,我心里也舒坦。”
“不过,陛下,按照老汉的说法,一年才赚几十两银子,是不是少了点?”
李恪:“如果种田能赚大钱,你觉得还会轮到百姓吗?”
曹正一愣,随即明白了。
“是我考虑得太简单了。”
“我们有复合肥,有高产粮种,农民收入肯定还能增加两三成。”
“别小看这点,对农民来说,能有余粮就很好了。”
“等买了农用机械,解放了人力,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多出来的人,可以进城打工。就算在城里混不好,回来还有饭吃。”
“或者,就专心搞农业,把土地弄好,自己想法子赚钱。”
说到这,李恪停顿了一下。
“其实那老汉没全说,我听说他们村还养牲口呢。
接下来两三年,他们收入突破百两银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曹正点了点头,“真是过得太顺了,都忘了以前那种拼了命种地,肚子填不饱还得给地主交租的苦日子了。”
老汉赚的钱,是在全家温饱的基础上多出来的。
这在以前,谁能想到?
没人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