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枯燥(第2页)
“怎么?”
“没有吗?”
见魏公公没有动静,朱元璋又追问了一句。
“有!有!”
“茹太素茹大人的奏折颇为特别,陛下可要御览?”
察觉到朱元璋语气中的不耐烦,魏公公慌忙之中将刑部右侍郎茹太素拉过来垫背。
其实魏公公也不知道茹太素的奏折有何特别之处。
如果非要说特别的话,那就是特别厚!
足足有别人四五个奏折那么厚。
魏公公琢磨着,既然这个茹太素写了这么厚的一个奏折,那应该有不少新鲜事吧?
管他呢!
现在陛下已经生气了。
死道友不死贫道。
就是他啦!
“是茹老西儿的奏折啊?”
“拿过来给朕瞧瞧。”
朱元璋点了点头。
身为一个控制狂,洪武大帝自然对自己麾下的这些臣子了如指掌。
这个茹太素是山西泽州人,原本任四川按察使一职。
清廉能干,颇受当地百姓赞誉。
郭桓案后,六部上下的官吏几乎被洪武大帝一扫而光。
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茹太素从四川调到了刑部,任右侍郎一职。
刑部右侍郎虽然在品秩上和按察使同为正三品。
但一个是地方官员,一个是中枢重臣,也算是间接进了一步。
这也是朱元璋对茹太素清廉自守老实能干的褒奖。
不管是罗复仁还是茹太素,朱元璋都喜欢提拔重用。
总之在洪武大帝的心中——
绝对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奴婢遵命!”
魏公公立刻转身前往司礼监。*0.0\暁`税^旺, .更_鑫+嶵*筷¨
没一会儿,就将茹太素的奏折拿了过来。
“咦?”
“居然这么厚?”
“这个茹老西儿,还挺能干的嘛!”
看到魏公公呈上来的奏折,朱元璋点头称赞道。
没想到这个茹老西儿来了朝堂没几天,就有这么多感悟啊!
一个人的工作量~就能顶别人三四个。
这战斗力可真是-杠杠的啊!。
嗯……
这样的劳模,咱喜欢!
要是能再少拿点钱就-好了。
一想到李平安要给百官增加俸禄的建议,一向精打细算的洪武大帝就有些肉疼。
好在内阁和司礼监已经按照李小子的建议开始执行新政。
什么提高商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和火耗截流统统施行。
秀英已经给咱老汉算过了。
如果真得执行下去,咱老朱家的大明不仅不会亏,反而还能大赚一笔。
嗯……
还算这小子有良心。
朱元璋一面想,一面打开了茹太素的奏疏。
「臣,刑部右侍郎茹太素谨奏:」
「子曰:……」
打开奏疏,朱元璋习惯性地忽略了前面五百来字。
这些酸秀才,没事儿就喜欢调书袋。
动不动就骈三韵四的。
还一天到晚「子曰」、「诗云」、「圣人道」的。
好像离了孔子那帮古人就不会说话似的。
咱老汉养活你们是让你们干活的!
又不是让你们来说书的。
有事儿说事儿不行?
你们说得再好,有秦淮河上的船娘唱的小曲好听?
还是那帮和咱老汉一起出生入死的老伙计好啊。
有啥说啥,从来没有啥弯弯绕。 卧槽!
这个茹老西儿到底写了点啥?
朱元璋一边想一边一目十行地浏览茹太素的奏疏。
可是越看越不对劲。
一般文臣的奏疏,除了开头客套几句以外,从中间就开始进入正题了。
怎么这个茹老西儿都啰里啰嗦地说了两千多字了,居然还在那儿掉书袋。
“你来给咱读。”
又看了几行,朱元璋皱着眉头将奏疏塞到了魏公公手里。
这特么都三千字了,这个茹老西儿还在那里拽文。
咱老汉要是再看下去,估计非要气得揍这个老西儿一顿不可。
“奴婢遵旨。”
魏公公接过奏疏,恭敬地说了一声,开始接着念到:“子曰:……诗云……”
我的娘啊!
这个茹大人到底写的是什么啊?
魏公公念了一会儿,脑袋也大了。
见过拽文的,还没见这么拽文的。
这都五六千字了,咱家还不知道他到底要说啥。
魏公公偷偷扫了后面的奏疏一眼,好像还是一些废话。
他顿时慌了!
这个茹大人,不会整个奏疏都写的是这些废话吧?
怪不得这么厚?
你这不是坑死本公公了吗?
魏公公越念越害怕。
要知道陛下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
这下自己可是要倒霉了!
不过朱元璋没有喊停,魏公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念。
“呼……”
“呼……”
又念了五六千字,还没进入正题。
就在魏公公心惊胆战的时候,一阵有节奏的鼾声响起。
原来朱元璋听得实在无聊,居然睡了过去。
看到这一幕,魏公公也不禁一阵感慨。
陛下果然年纪大了!
精力大不如从前。
“嗯?”
“奏折念完了?”
就和以后电视一关,熟睡中的老人立刻察觉一样。
魏公公稍一停顿,朱元璋立刻醒了过来。
“陛下,还没有。”
魏公公心虚地说道。
由不得他不害怕。
总共一万七千字的奏疏,魏公公都念到一万六千多字了,居然还是废话。
他已经预感到,以洪武大帝的暴脾气,这个茹老西儿恐怕今天没有好果子吃!
“混蛋!”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生命!”
“茹老西儿他这就是谋财害命!”
听到魏公公这么说,朱元璋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