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郁闷(第2页)
那个中年文士,则是孔希学的嫡长子,孔子第五十六代孙,下一任衍圣公孔讷。
两个人正对坐手谈。
就在此时,一阵隐隐约约的吵闹声从前边传来。
“去!问问外面为何如此聒噪。”
孔希学皱了皱眉头,不耐烦地说道。
他素来喜欢清净,为此不惜将衍圣公府周围的民宅夷为平地,百姓赶出城外。
现在听到这个声音,顿时心中十分焦躁。
没一会儿,就有下人回禀,说吵闹声是燕王妃和两位世子传来的。
“哼!乡下老农的子女,果然没有教养!”
听到这个结果果然不出自己的预料,孔希学不由得鄙夷了一声。
如同过去五姓七望瞧不起大唐李家,鄙视他们的胡人血统一样。
在孔家这种书香世家和千年门阀眼中,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徐达,都是侥幸上位的泥腿子。
不论底蕴还是名望,都不能和他们这种世家门阀相提并论。
从春秋到大明,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
两晋南北朝的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更是渣都不剩一个。
唯有他们曲阜孔家,历经千年而不倒!
是全天下最大的赢家。
所以在孔希学这个衍圣公眼里,什么蒙元大明、华夷之辨,都是给自己上供的。
否则不论是谁,都坐不稳这中原的花花江山。
“先祖孔圣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现在他们朱家即有女子,又有小人,那肯定更加难养。”
“要不是父亲大人要去金陵向圣上讨要我孔家的封赏,儿子相信父亲大人断不会允许这女子与小人上我曲阜孔家的船。”
孔讷也连连附和道。*求?书^帮¨ ·芜¢错^内-容!
“那是!”
孔希学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历朝历代,即便是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元这些革达子当政的朝廷,也对我衍圣公一脉恩赏有加。”
“唯独当今圣上对我孔家有所怠慢,封赏远不及先朝。
“本公此次前往金陵,一来是护送燕王家人,二来是向圣上讨要个说法。”
“须知我衍圣公府乃圣人后裔!”
“对我衍圣公府不敬,就是对孔圣不敬!对孔圣不敬,就是对全天下的读书人不敬!”
“对全天下人读书人不敬,那大明这个江山还能稳多久?”
“陛下不是儒林出身,对这里面的厉害并不知晓。”
“本公此去,就是要让陛下知晓其中的厉害,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啊!”
忌惮于洪武大帝的威名,孔希学虽然不敢像刚才嘲讽燕王妃一样肆无忌惮,但是言语之中的不满和轻视也溢于言表!
没办法!
谁知道他朱元璋这么抠门呢?
不仅给孔家的封赏连历朝历代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还需要自己三番四次地催促。
我衍圣公府可不是要饭的!
收你的赏,可是给你面子!
没有我曲阜孔家的支持,你朱元璋能坐得稳天下?
能收的了这士林之心?
朱和尚,本公劝你耗子尾汁!
不要给脸不要脸啊!
“启禀公爷,燕王妃有事相求。”
就在孔希学在心里吐槽朱元璋的时候,刚才的心腹下人去而复返。
“嗯?她又有什么事?”
孔希学略显不耐地说道。
虽然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讨赏,但自己可是打着护送燕王一家入京的旗号南下的,所以表面的工作还是要做足。
只要燕王妃的要.求不那么离谱,自己还是会尽量满足她的。
“公爷,燕王妃觉得这么船队走得太慢,想借公爷艘快船先行一步。”
下人跪在地上说道。
徐仪华心思机密,早就察觉到孔希学和孔讷父子对自己深藏于内的轻慢。。
再加上男女有别,和孔家父子在一条船上做什么也不方便。
所以徐仪华早就想单独前行了。
只不过从山东到金陵距离遥远,沿途还有倭寇袭击的可能。
所以徐仪华也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和孔家的船队一起南下。
但是现在船队已经到了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口的镇江,距离京师不过几天都水路。
而且镇江位于直隶这个大明腹心,安全方面也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徐仪华才迫不及待地提出和衍圣公分道扬镳,先一步前往金陵。
“好!给她们一条快船!”
“再安排一些咱们的水手上去保护燕王妃和两位世子的安全。”
孔希学点头答应了燕王妃这个请求。
虽然自己是孔圣后裔,但现在毕竟是大明朝!
坐天下的是这个女人的公公。
有燕王妃这个陛下的亲儿媳在此,他这个衍圣公可没法耍平时都派头。
再说这里已经很接近京师了,让燕王妃早回去几天790也掩盖不了自己千里护送的事情。
说不定还能落一个识大体,知人情的名头。
何乐而不为?
“是!小的这就去办!”
孔家心腹点了点头,转身安排去了。
衍圣公府的家仆和护卫大多都是家生子的奴才,世世代代伺候孔家,所以做事都很有章法。
没一会儿,就安排出一搜快船,将徐仪华母子三人先一步送往金陵。
……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小院之内,李平安嘴里默念着诸葛孔明的台词翻身起床。
他这几天一直躲在自家的小院里,既没有去金陵查看他产业,也没有去找朱元璋他们玩儿。
没办法!
前几天装得那个逼也太大了!
总得让老朱头他们消化一下吧?
再说了,本公子都把自己吹成从白玉京而来,拯救大明的仙人了。
那做人做事还不得端着点?
最为关键的是,他还没想好大明版的东印度公司第一步应该先迈哪条腿才好!
历史上的洪武大帝可是一个胆大心细,魄力十足的保守派!
和这种人打交道,就不能想和老朱头相处一样没大没小。
必须时时刻刻打起十二分精神。
否则很可能在某件小事上就把洪武大帝得罪了。
导致自己的合盘大计前功尽弃。
虽然没有和洪武大帝直接打过交道,但是李平安知道,朱元璋肯定通密切观察着自己。
明的有老朱头,暗的有锦衣卫。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休想逃过洪武大帝的耳目
所以这个大明版的东印度公司第一炮打得不仅要响,而且要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