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拿地(第2页)
可是不仅那些先一步替他们出头官员的奏折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丝毫回应。
衍圣公父子抵达金陵以后,也没有像往常那样由国公接待。
甚至连以前御道骑马的待遇也被取消了。
这可是从所谓有啊!
孔家父子也知道朱元璋是千年以来唯一一个真正从泥腿子逆袭成皇帝的存在,对洪武大帝的狠辣手段也是心有余悸。
本来他们都想妥协少要点封赏了,但是看到眼前这一幕,孔家父子的勇气又回来了。
这就是曲阜孔家千余年来在读书人心中积累的声望啊!
也是衍圣公府可以傲世皇权的根本所在。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华夏历经了多少皇帝?
但是无论是谁成为九五至尊,为了坐稳这天下也得和他们曲阜孔家达成妥协。
朱和尚这个侥幸得了天下的泥腿子也不例外!
要想坐稳天下,还必须借用他孔家的力量。
可惜这个放牛要饭出身的朱和尚不知道这个道理,居然敢克扣给孔家的赏赐?
简直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今天,本公就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民心所向,什么是士林领袖!
欠我们孔家的封赏?
今天必须连本带利还给我们!
“父亲大人,看来今天的事情已经十拿九稳了!”
不仅是孔希学,就连他儿子孔讷也是这么想的,凑在孔希学的耳边小声说道。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希学淡淡地说道。.6_吆*墈.书!王· ·吾¢错/内/容?
“儿子知道了!儿子一定谨遵父亲的教导。”
听到孔希学这么说,孔讷立刻拱手致意。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篇》。
意思是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考虑的是利益;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衍圣公家是孔圣后裔,自然要做君子的代表。
有些事心知肚明,只能做不能说。
你这个下一代的孔家掌门人居然这么浮躁,简直太不争气了!
正因如此,孔希学才说出了这一句孔圣的名言。
孔讷也是立刻心领神会。
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站在文臣的队列里呐口不言。
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孔希学满意地点了点头。
“咦?他怎么来了?”
就在孔希学满意孔讷的知错能改时,一句惊叹从身后传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坛也!
孔希学顿时怒不可遏,准备教训自己儿子一番。
可是等他转过头,也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只见一个留着三绺长须的中年文士正从殿外走来。
这个中年
文士虽然衣着朴素,但是气质高雅。
一看就是饱读诗书的大儒。
更诡异的是,这个中年文士虽然只是个不入流的九品官儿,但是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金銮殿上。
更离奇的是,一路之上,那些向来眼高于顶的朝廷大员居然纷纷和这个中年文士打招呼。
面对这些二三品高官的行礼,中年文士居然坦然受之,丝毫没有局促的感觉丁。
“父亲,怎么孟家的家主也跑过来了?咱们怎么一点信儿都不知道?”
“应该是陛下召他有事。否则他一个邹县的主薄,有什么资格参加早朝?”
孔家父子低声议论道。
刚刚进入金銮殿的中年文士,就是亚圣后裔,孟子第五十四代孙,当代孟家家主孟思谅。
儒教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所以面对孟家家主,不论是当朝大员还是王公贵族,都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
只不过和孔子相比,孟子那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太不遭历代帝王的喜欢。
所以堂堂孟家家主,现在也不过是个正九品的邹县主薄。
和孔家的超品公爵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也是孔希学父子看不上孟思谅的原因。
不过此时作为亚圣后裔,孟家是整个山东唯一能对曲阜孔家构成威胁的存在。
所有孔家时不时给孟家使个绊子。
孟家在山东的实力比孔家差得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好在孔家也忌惮孟家亚圣后裔的金字招牌,不敢做得太过分。
所以两家关系表面很好,其实“六三零”私下非常紧张。
因此衍圣公府一向对邹县孟家盯得很紧。
像现在这样孟家家主到了金陵自己居然不知道的情况,实属罕见。
想必是因为自己在船上,手下不便联络的原因吧。
“世叔安好!”
“世兄安好!”
就在孔家父子琢磨的时候,孟思谅已经走到了二人面前,躬身施礼道。
虽然孔希学是孔家第五十五代孙,孟思谅是孟家第五十四代孙。
但是孟子比孔子晚辈了将近二百年,在儒教中的地位也不及孔子。
所以孟家一直是自降两辈来称呼孔家的。
“嗯!友道来这里什么事吗?”
孔希学随口叫着孟家家主的字,长辈的派头摆得十足。
“晚辈也不知道,只是陛下有召,晚辈就赶过来了。”
孟思谅恭恭敬敬地说道。
“知道了!”
孔希学答应了一声就没有再理会孟思谅。
只要不威胁曲阜孔家的地位和利益,朱和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见没有人理会自己,孟思谅就排到了孔讷的后面,位列文臣之中的第三人。
“皇上驾到!”
伴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洪武大帝头戴黑色翼善冠,身穿明黄色圆领龙袍走了进来。
他的身后,还跟着太子和魏公公。
“臣等,恭迎圣上!恭迎殿下!”
“……”
看见朱元璋父子进来,群臣就像割麦子一样,齐刷刷低了一头。
“免礼平身吧!”
朱元璋和众人打过招呼后,对身后的太子点了点头:“太子,把前几天拟定的圣旨给衍圣公念一下。”
在群臣面前,洪武大帝还是十分给太子面子的,不会当着众人叫他「标儿」。
“儿臣遵旨!”
朱标也很好扮演了一国储君的角色,从魏公公手里接过了圣旨。
他还没有打开,孔家父子已经站出朝班,跪了下来。
虽然一脸的诚惶诚恐,但是心中已经得意非凡。
怎么样?
你朱和尚再牛,我们孔家父子一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