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暗夜启程(第2页)
【画面切换:行军队伍突然卧倒,数架美军 p-51 战斗机从低空掠过,探照灯扫过雪地时,战士们将电台埋入临时挖的雪洞,用步枪支撑伪装网。字幕:美军实施 \"窒息行动\",对志愿军运输线进行 24 小时电磁压制,迫使我军建立 \"昼伏夜出\" 的通信机制。】
\"老徐,电池电压降到 1.2 伏了。\" 小李举着万用表的手在发抖,表盘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微光。徐福才摸出怀表,凌晨两点十七分,这已经是今夜第三次检测电压。他解下腰间的铁皮饭盒,里面的盐水不知何时漏了,棉袜湿津津地贴在电池上,反而加速了电量流失。
\"试试这个。\" 他扯下脖子上的羊毛围巾,将电池裹成严实的小包,塞进贴胸的口袋。羊毛纤维摩擦皮肤的刺痛感传来,却让他莫名安心 —— 至少电池能多蹭点体温。远处传来闷响,是美军轰炸机在轰炸鸭绿江大桥,火光映红半边天,却照不进志愿军的雪地行军纵队。
【通信技术考据:日式 15 瓦电台使用 6v 蓄电池,在 - 30c环境下容量骤降至 40%,且无法充电。志愿军通信兵发明 \"人体保温法\",将电池贴身携带,利用体温维持电解液活性,代价是通信兵普遍患上严重冻疮。】
四、黎明前的暗战
【历史影像:修复后的志愿军手绘地图,标注着 \"新兴里\"、\"柳潭里\" 等坐标,边缘有密集的电台部署标记。画外音:第 27 军司令部于 10 月 20 日凌晨抵达预定位置,却发现所有电台处于 \"静默状态\",只能依靠徒步传令兵构建通信网络。】
徐福才趴在雪坑边缘,看着传令兵小王往棉袄里塞三封密信。小伙子刚满 18 岁,棉袄是从东北边防军调来的,袖口还绣着 \"保家卫国\" 四个字。\"走小路,过了那片松树林往右拐。\" 徐福才低声叮嘱,手指在雪地上画出简易路线图,\"遇到美军侦察机就卧倒,把信塞进靴筒里。\"
小王点头时,徐福才注意到他脖子上挂着的铜哨 —— 那是出发前在安东买的,本想给家里的弟弟当礼物。此刻铜哨被棉布严严实实裹住,不会发出半点声响。看着小王的身影消失在雪雾中,徐福才突然想起自己出发前收到的家信,妻子在信里说女儿已经会喊 \"爸爸\" 了。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徐福才 1986 年口述录音,入朝初期通信兵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足 15 天,因为他们既是保障部队联络的 \"神经\",也是敌军重点打击的 \"靶子\"。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超严寒和饥饿。】
五、晨光中的密码雏形
【场景重现:黎明时分,徐福才在行军休息时掏出军用地图,背面用铅笔写满温州方言词汇。镜头特写:\"天光(早上)=A\"、\"日昼(中午)=b\"、\"落雨(下雨)=c\",旁边标注着 \"防美军监听\" 的小字。】
铅笔尖在 \"梭子蟹\" 一词上停顿,徐福才想起老家温州的渔港,码头上堆满带壳的螃蟹。在朝鲜战场,这或许能代表 \"机枪阵地\"—— 美军情报部门肯定想不到,中国方言里的海鲜词汇会成为军事密码。他又写下 \"摸鱼\",在温州话里是 \"偷懒\" 的意思,此刻却可以代表 \"迂回包抄\"。